儿童睡前故事

2024-11-15 20:52| 发布者: 新北狂纱| 查看: 195| 评论: 0

儿童睡前故事-1.jpg

一、
三只小老鼠一起去偷油喝,可是油缸非常深,它们只能闻到油的香味,根本就喝不到油,它们越闻油的香味就越馋。
于是他们三个就静下心来,一起想办法,终于有一只小老鼠想出一个好主意,一只老鼠咬着另一只老鼠的尾巴,吊下缸底去喝油,它们取得共识,大家轮流喝,谁也不可以有自私独享的想法。
第一只被吊下去喝油的老鼠想,油这么少,如果大家轮流,每个人只能喝到一点点,一点儿也不过瘾,今天算我运气好,不如自己先喝个饱。
夹在中间的老鼠想,下面的油没多少,万一让下面的老鼠喝光了,那我岂不是要喝西北风吗?我干嘛这么辛苦的吊在中间?先让他独自享受一切呢,不如把它放下,我也跳下去喝个痛快。
上面的老鼠也暗自嘀咕,油那么少,等它们两个吃饱喝足了,哪里还有我呢,倒不如趁这个时候,把它们放了,自己跳到缸底饱喝一顿。
于是老鼠狠心地放开了最下面那只老鼠的尾巴,最上面的老鼠也迅速放开了中间那只老鼠的尾巴,他们争先恐后的跳到缸里去了。
吃饱喝足后,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浑身湿透,加上脚滑缸深,他们再也逃不出这个油缸了。
【三只小老鼠偷油故事哲理】
如果你面对的是凭借一人之力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那么你就该知道,完成他的唯一办法就是合作。这一点三只小老鼠想到了,但是却没能坚持到最后。当通过协作完成了第一步任务的时候,自私和贪婪就会蒙蔽了心灵,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最终破坏了协作关系,导致团体中的每个人都遭受严重的恶果,这就是三只小老鼠失败的原因。

儿童睡前故事-2.jpg

二、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三、
从宋孝武帝即位之后,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在这个时期,却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
  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四、
岳飞久经沙场,英勇善战,对坐骑了解得很透彻,什么样的马是好马,什么样的马是劣马,他一看便知。一次,宋高宗和岳飞谈起马来,问道:“你认为什么样的马是良马?良马和劣马的区别是什么呢?”
  岳飞想了想说:“我以前有两匹坐骑,都是上好的良马。”宋高宗问:“怎么看得出来是好马?”
  岳飞说:“那两匹马都食量很大,每天要喂几担草料,外加几升豆子,还要选非常好的精饲料,稍稍差些,它们便不吃。除此之外,那两匹马喝的水也很讲究,不清洁的泉水不喝。每次遛马,先要给它们配戴好马鞍,然后放开缰绳,看它撒开四蹄,奔跑起来。起初,并不很快,一溜小跑,跑出去约百里之外,开始加速,鬃毛乍起,头高昂起,喷着响鼻,越跑越快,三个时辰,就能跑二百多里。长途奔跑之后,卸下马鞍,毫无疲劳之感,既不出汗,也不气喘,这就是好马。”
  宋高宗又问:“那么不好的劣马又怎么样呢?”
  “劣马食量要小得多,就比如我现在的坐骑,每天几斤粮就足够了,对食物的优劣,饮用水的质量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每次遛马,一骑上,便能感到马毫无精神.缰绳还没抖开,就懒洋洋地跑起来。跑不了百十里地,就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这样的马当然算不得好马。”
  高宗说:“看来马的好坏在先天素质,也和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岳飞道:“是的,良马在饮食上要求精当,且食量很大,因此能有足够的能量抗御疲劳,有耐力,有长劲。而劣质的马吃不进很多饲料,身体素质就差,跑不了多远就疲劳不堪。如同人一样装进头脑里的知识越多,人就越聪明,越有才智。”
  好马和劣马的区别,经岳飞那么一比较,特点就较为明显,让人听了之后,很容易把好马和劣马区别开来。在这里,岳飞说的是马的优劣问题,其实也是在说人才和庸才的区别问题。人才和庸才并排站在一块,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凭相貌我们根本看不出来,人才好比良马,对待遇比较讲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工作起来有耐力,有长劲;庸才好比劣马,不太讲究,后劲不长,“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岳飞用良马和劣马来比喻人才和庸才,形象生动,一目了然。
五、
 华佗是古代三国时的神医,他料病如神,预知生死,治疗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医术学得那么好吗?请接下来看。
  华佗小时候失去了父母,母亲因病而死。华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医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位长老医术高明,他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乔风下雨,还是不停止学医的征途。过了一个月左右,他终于到了,但由于过度连劳累,突然放松所经以就倒下了。
  那位长老救了他并收他为徒。长老开始让华佗干些粗活,但华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没有半名抱怨的话。后来,华佗发现,长老把自己的医术的精华和心血都记录在几本题目叫《医案》的书上,于是他总是找准时机看上几眼。长老正在看那本书,华佗见了,急忙抢过小徒弟给长的洗脚水,冲上了楼。他一边给长老洗脚,一边悄悄地看着《医案》,长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说:“华佗啊,你想看这本书就拿去吧!”华佗大喜过望 ,他顾不着给长老洗脚了,拿起书便冲下楼去。
  经过几天的学习,华佗的医术大有长进,但他还是虚习求学。长老时不时也带他去看病。
  一天,华佗在看《医案》。一个小徒弟跑过来了,他大声说道:“华佗,师父生病了!”华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楼,摸着师父的脉,华佗的脸逐渐从紧张到放松。原来,师没生病,而是在试探他的医术呢!当 华佗下去的时候,一看糟了,《医案》被蜡烛的火烧了半边了。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子里团团转,于是,他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写了《医案》。
  第二天,师父说:“华佗,那本书带来了吗?”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给了师父,他说:“师父,这本不是原来的那本,这本是我凭记忆重新写的,原来那本已经烛火烧了。”师父一看,微微一笑,说:“华佗,你真过目不忘啊!”原来的那本并没烧,而是又在试探他呢!华佗长大后,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夸赞的“神医”。化发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但是,一代神医最终死在曹操的监狱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今年能看的恐怖片都在这了,收藏起来,慢慢看

下一篇:这 107 个启蒙故事,比动画片还吸引娃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2-22 21:51 , Processed in 0.549693 second(s), 2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