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地》通过这三个寓言故事,理解道家思想核心“无为”

2023-9-11 06:09| 发布者: 侬去斯| 查看: 530| 评论: 0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庄子》,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庄子·天地》。

01

《天地》是《庄子》的第十二篇,这一篇为什么取名为“天地”?在庄子的思想中,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生死也并没有差别。就像庄子说的“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其实这种思想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还通过一段描述了阐释了这种心境。

庄子说:”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我们常说的“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就是从这里来的。这里庄子说,谁可以把“无”看成开始,把“生”看作过程,把“生死存亡”看成一体的,都是他的朋友,都是悟道之人。

古语有云“通于一而万事毕, 无心得而鬼神服。”,觉悟了一体的人,万事都能成就;无心于获得,鬼神也会佩服。这也许就是悟道之人的境界吧。



02

在这一篇《庄子·天地》中,庄子详细阐释了其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保持自然的本性。接下来,我们接合庄子的这一篇内容来分享道家的著名思想“无为而治”的深刻内涵。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于“无为”的思想进行了很多深刻的阐述,比如他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等。

在短短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中,“无为”两个字就出现了十多次,可见“无为”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是“无为”呢?



最贴近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无为”是“顺其自然”,也就是保持每个人自然的禀赋和本性,而不去扰乱,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就像庄子说的“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没有作为而能成功的,叫做自然;没有作为而显现的,叫做天赋。

庄子通过了几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其“无为”的思想。

03

第一个故事


庄子说“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 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 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黄帝到赤水的北边去游玩,登上昆仑山向南眺望,不久要回来时,发现把玄珠弄丢了。他就派‘知’去寻找,没有找到。又派“离朱”去找,也没找到。再派“吃诟”去找,还是没找到,于是派“象罔”去,象罔找到了。黄帝说:“奇怪啊!象罔为什么竟找到了?”

这里其实“玄珠”寓意玄妙的宝珠,意思就是“道”。而“知”表示有才智的人、“离朱”表示有锐利眼光的人、“ 吃诟”表示行动迅速的人。这三者合起来,其实就说,那些聪明的、眼疾手快的人,都没有办法悟道。而“象罔”表示“无象”,没有痕迹,也无所用心,表示“无为”的人最终帮皇帝找到了“道”。



04

第二个故事

古代帝王“尧帝”请教老师许由,说啮缺可以担任天子吗?(啮缺是许由的老师)。许由回答说:这恐怕为危害天下啊,啮缺的为人,聪明睿智,机智敏捷,禀赋过人,但他虽然懂得如何防止过失,但并不知道过失从何而来。如果他要担任天子,去治理天下的话,他肯定会发挥他的才智,而摒弃自然的禀赋,不能保持本性,他哪有资格担任天子呀。许由接着说:治理就是动乱的起因,是人臣的灾难,也是君主的祸害。所谓“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



这里庄子再次讲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一个人越是聪明,反而很容易受制于它。在著名的管理思想家埃米尼亚•伊贝拉的《能力陷阱》一书中,也讲了类似的道理。我们很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于是就会一直去做,最终就使得我们会一直擅长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长,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这样的一个循环能让我们在这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但却容易陷入能力陷阱,在其他方面无法突破。

每个人都要特别警惕这种能力陷阱,避免把大量时间花在自己认为擅长的事情上。如果你想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就要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转变到进行更多策略性思考、在日常工作外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提升影响力等能够给你持续带来价值的工作上,这样你才能在各领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另外,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思维称之为“确认偏误”,也就是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而且越是聪明的人,越是擅长“自圆其说”,反而掉入了自己的能力陷阱。



05

第三个故事

尧帝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伯成子高被封为诸侯。等到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之后,伯成子高去辞去了诸侯回家种田。于是禹就去拜访他,问他为什么不做诸侯反而回家种地呢?子高说“以前尧治理天下,不用奖赏,人民自动向上;不必惩罚,人民自动敬畏。现在,你施行赏罚,人民还是不行善,道德从此衰落,刑罚从此确立,后世的祸乱也将从此开始了,你怎么还不走开呢?不要妨碍我耕地。”



在这个故事中,尧帝和舜帝施行的是“无为而治”,百姓安居乐业,而当禹帝开始治理天下时,他推行了赏罚,这是“有为”的表现,反而适得其反,让民众失去了自然的本性。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在现代管理学中其实也可以得到启发。我们常说优秀的管理者,不是“管理”而是“领导”,管理就有点类似治理,是用行政手段,绩效目标去约束和考核下属,而领导的方式则更注重激发每个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保持每个人的个性,这其实是一种更加聪明的做法。

每个人都不喜欢被约束,如果你用强制的方式去约束和管理人,往往会适得其反,要么下属不会听命于你 ,要么表面上听命于你,但实际上却按自己的方式做,这样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现代管理中,我们都主张给员工“自由”,这其实何尝不是“无为”胜“有为”的道理。

小结一下,今天我们通过《庄子·天地》中的三个寓言故事,来阐述了庄子道家思想的“无为”和“有为”的区别,无为其实是为了保持每个人的天然禀赋,做真正的自己,不被外界的意欲所误导,才是一种大智慧。



每次读《庄子》的文章,都觉得有不同的感悟,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言,却处处透露着人生哲理。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一股向上的冲动,想像乔布斯一样去改变世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无法改变的,不要说改变世界,就是改变身边的一个人都非常困难。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尝试着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包容和开放的心态。

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人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腾跃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空虚无形之物,能自由透任何没有间隙的地方。我因此懂得了“无为”的益处。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废弃医院的诡异经历,胆小勿入

下一篇:寓言故事(百折不挠)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2-22 17:09 , Processed in 0.533930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