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T校史故事|我为母校写校名——“科技”二字来之不易

2022-10-8 11: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19| 评论: 0

编者按:穿越70年的峥嵘岁月,华中大从风雨中走来,几经变迁,即将迎来七十华诞。我们特开设【华中大校史故事】专栏,追寻学校发展轨迹,重温校史故事,走进时光里的华中大。

【 华中大校史故事 】

我为母校写校名

——“科技”二字来之不易

2000年5月初的一天,我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

“我是华中理工大学校办的小王啊!”

我离开母校8年了,校办的电话居然打到边陲小镇的小企业来。我万分意外!接下来小王把并校(2000年5月初,华中理工大学与原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改校名的事说了一遍之后,转入正题:要写新校名“华中科技大学”,要快!因为此前已有两个方案被否了,挂牌之日临近,方案要审批、要制作…...放下电话,传真机吐出了两个被否的方案过来供我参考。这是请湖北省的两位书法家写的,字写得很好,但不符合要求。要求是沿用多年的传统校名的风格。

母校把紧急的、重要的、光荣的任务又交给我。我顿时百感交集……前两次写校名的情形又在眼前回放:

写“华中工学院”

文革前校名“华中工学院”标准字的使用不够规范,这是因为当时复制技术落后,又疏于管理造成的。浩劫已过,百废待兴,校名的规范也亟待解决。十年不用的院刊报头印版已残缺,新建的校门要挂牌,商店出售的信封信笺练习本上的校名更是五花八门,极不严肃……急需有一个规范的校名墨稿作制版标准。党委宣传部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校徽上的校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学生证上的校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记本封面上的校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校徽上的校名



文革前的学校公函信封上的校名

当时的参考资料不缺,早年的院刊和公函信封上的校名很完整,做一个标准墨稿并不难。这个标准稿很快就做好并被批准确认了。



1982年画册封面上使用的标准校名

英文校名本想用印刷厂的铅字,但字体字号很有限,也不符合设计要求。我只好从英文过期刊物上剪下字母拼贴墨稿。尽管我非常认真拼贴,还是不如现在电脑打出来那样整齐。

这是我第一次写校名,只是修复和建立标准。

写“华中理工大学”

上世纪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学校发展很快,专业设置迅速增加。1988年伊始,我又接到紧急通知,尽快拿出新校名“华中理工大学”标准字样。两三天后,四米多高的临时大门牌被涂得雪亮雪亮的,连同一小桶的大红油漆,摆在了西五楼我们工作室外的大厅里。杉木的清香和油漆的刺鼻,增添了紧张的气氛。

此时,学校已经组建了美术摄影研究室,硬件和软件实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搞美术的、搞书法的、搞摄影的老师密切配合。我们从图书馆借来毛主席手书资料,查找有关“理”字、“大”字及其偏旁的字例,分析比较,模拟变形,使新造的“理”字和“大”字与原有的“华”、“中”、“工”、“学”四个字融为一体。

新校名“华中理工大学”字样很快获得校领导确认。我们连夜拍成幻灯片,草草冲洗,湿漉漉的装进幻灯机,对着靠墙侧立的大门牌放大投影。三个人同时勾轮廓,然后把牌子放平,三个人同时用红油漆填写。

翌日,飘着浓浓油漆味的杉木门牌就挂上校门的右门柱。不久,门柱上镶嵌了红色大理石,“华中理工大学”六个立体大字金光灿灿!这个木门牌的使命便完成了。

这是第二次写校名,群策群力,紧张高效。



换上新校名门牌后的华中理工大学



1988年华中理工大学招生简章

寻找“科技”踪迹

现在,要第三次写校名,时间紧,手头既没有资料 ,又离开了以前的团队,我诚惶诚恐。

命令既下,迅速准备。我把能借到的毛主席手书的资料都借来了,还跑遍珠海的大小书店,买来了毛主席手书的“诗词”、“题词”、“书信”和“古诗”四大本墨迹选。如获至宝,连夜查找,却毫无“科技”二字踪影!就连与“华中工学院”字迹相近的题字题词也找不到。

我打电话向老朋友、老领导文挽强请教。老文建国初期就是武汉大学校长李达的秘书,是参与华中工学院筹备的建校元勋,后历任院刊总编、宣传部长、院办主任,对华工的一切了如指掌。我问:“‘华中工学院’几个字究竟是不是毛主席题的字?如果不是,当初又从何处集的字?”老文的回答令我大失所望:“还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美术设计人员弄出来的!”

领略“毛体”精髓

既然如此,只好老老实实地从头做起。

首先,认真读帖。在读帖的同时把“科技”两个字的四个“部件”及有关“零件”逐一收集,用描图纸分类描出,放大复印作比较分析。

毛主席的题字多为行楷,题词则行楷行草都有。笔实墨沉,骨力劲健,大小相济,布局疏朗。毛主席抄录诗词用行草甚至狂草。豪放洒脱,天趣自然,错落有致,布局巧妙。



毛主席题字《为人民服务》



毛主席题字《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研读之后,我认真临帖。着重临“题字”和“题词”,从中领略毛主席书法艺术的精髓。

毛主席的书法体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胸怀,这在书法艺术中被称之为“神”或“气”,往往比形式和技巧更重要。

所以,临习也只能略得皮毛而已,更何况“平日不烧香,急时抱佛脚”,如此“急用现学”,难以“立竿见影”。

“科技”是怎样磨成的

“抱抱佛脚”也有用,临习了两三天(时间不允许多练),找到点感觉了。趁热打铁地写了一地的“科技”。从中挑了几张,复印放大到相应大小,分别放进 “华中”“大学”之间,贴在书房的墙上。每天下班回来,我就对着这几条字反复琢磨,最后只留下比较顺眼的两条。下一步就是对“科技”的细节开刀了。

我一手拿毛笔作加法,一手拿美工刀作减法,找出不协调的地方,欠了,用毛笔补一点;过了,用刀剜去一点。剜多了,就在底下垫张白纸再补墨。巴掌大的字,到最后的修改量不到半毫米。在我还不会操作电脑时,还是这种传统工艺得心应手!



华中科技大学校名墨稿(复印件)

经过几天的琢磨剜补,尽管离 “毛体”风格远了,但是整体感觉,“科技”这两个字与“华中、大学”等字看上去像“同胞兄弟”了。

经过几番对比,“科技”两字和“华中大学”等大则显突兀,略小则有灵气,并与毛主席题字大小相济的风格接近。

顺便一提的是,我送稿时“技”字的最后一捺翘得比现在高。这本是体现毛体风格的点睛之笔,比如毛主席书写“丰衣足食”中的“衣”、“足”、“食”三字的最后一笔,都处理成高高踢出的一捺,显得非常自信。学校定稿时把这一捺的角度调低了一点。我从学校挂牌的新闻照片中看到调整后的总体效果很好。



毛主席题字《丰衣足食》



合校后使用新校名的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挂牌的当年年末,黄光英副校长到珠海看望校友,随行的校办副主任兼校友联络处副秘书长张爱庆对大家说:“新校名就是你们珠海校友朱超平写的!”并介绍了此事的经过。

作为一个华工人,一个华中大校友,能为母校一而再,再而三的写校名,这是母校给予我的最高荣誉啊!

作者:朱超平,无线电技术专业69届6442,6440班学生,原校党委宣传部美术摄影研究室副主任,校美育课部副教授,后赴珠海工作。

—END—

文 字:朱超平

编 辑:周晶晶

审 核:潘 群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今年能看的恐怖片都在这了,收藏起来,慢慢看

下一篇:周末人物|路也:人生不设限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2-23 03:38 , Processed in 0.520015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