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冠军无限极被查 李锦记该当何罪?

2023-8-3 11:01| 发布者: 刘冠华| 查看: 306| 评论: 0

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By 最最经典的中华文化典籍《三字经》

1

无限极,无底线?

权健帝国不久前倒下了,比它体量更大的直销冠军企业无限极中国,亦是麻烦重重。

具体什么事,相信你有看新闻,比如这条:



笔者这里就不再赘述,倒是可以贴几张新浪微博的网友评论截图,直观地感受下:





可见民意汹涌,广大网友对无限极是积了多少怨哟。

2000亿的直销江湖,其实有各式派别。

安利、玫琳凯等洋人巨头为一派,它们是外企,树大根深,牌子硬,实力雄厚,这么多年了人们仿佛已见怪不怪;

权健、天狮、华林、中脉等本土企业为一派,由于路子野,常常剑走偏锋,一不小心就从直变传,在2018-19年之间遭遇二十年未遇之整顿大潮;

而年度业绩已达213亿元(2017年度数据)、稳坐直销冠军宝座的无限极,却可以算作其中的一个异类。

一方面,按资本属性无限极当是外(港)资,发源也早,让它拥有足以跟安利们PK的实力,它也确实做到了,第三方数据显示,今日无限极的确是中国直销行业龙头老大;

另一方面,按产品体系无限极又与权健们类似,又都是打着中医养生的名号,这点它也和国内的同行们近乎一个样,既有常不小心就把“直”变“传”的传统,也有胡乱吹牛罔顾他人生命安危的营销人员。



2

左手李锦记 右手无限极

只是,站在今天我们再复盘看,无限极之所以能在中国大陆这么“优秀”,还离不开一个重要因素:它的出身

如果你没有被无限极的业务员营销过,倘若笔者也不赶紧解释本文标题与“养不教父之过”这句古语的关联,你可能还是一脸懵。

明明说的是涉嫌“传销”的无限极,为什么要扯上厨房里那可爱的酱料大王李锦记?

是啊,现在你知道了,已经在中国卖了20多年的无限极,同时也被争议了20多年的无限极,其实是李锦记健康集团旗下成员,简单说就是李锦记家族创业的又一家企业,是亲儿子。

稳妥起见,笔者用了无限极官网的原话:

李锦记健康集团是什么?

公开资料显示,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由李锦记家族于1992年创立,总部位于中国香港,集团经营多元化业务,包括中草药健康产品、中药材种植与销售、物业投资,以及为初创企业提供风险投资,拥有雇员约5000名。

当然,在国内,只是看百度的资料肯定是不够了,笔者又去找了维基百科,得到的回答是:

1990代初,由于不满足于调味品事业上的成功,李锦记利用品牌知名度展开品牌延伸,致力拓展地产、餐饮、健康食品和运输等业务,1992年,李锦记和原第一军医大学(现时的南方医科大学)合作,推出中草药保健品,初时称为“南方李锦记”,近来改称为“无限极”。

结合这段创业往事,我们可以把脉络合起来了:

无限极的底色的确是李锦记,只不过跟那个做调味品的李锦记不是一个体系,它从属于李锦记家族企业的另一大业务线条——健康领域。

或者我们不妨这么说:

李锦记(主做酱料)和无限极(主做中草药)都是李锦记家族的品牌,分属李锦记第三代传人李文达的三子李惠中和四子李惠森。

绕来绕去还都是李家人在做。在“南方李锦记”(无限极)创始人,也就是李锦记健康的掌门人李惠森的讲述中,无限极是李锦记家族持续创业的重要战场。

他发表在“无限极微刊”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中说:

“跨越3个世纪,历经5代人,李锦记已经创业130年了,过程中经历无数风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也的确是2018年的130年前,也就是1888年,卖蚝油的李锦裳老爷子创立了“李锦记”招牌。

至于当时怎么就从做调味品“转型”到做保健品,无限极官网另一篇文章道出了原委:

1992年4月,时任李锦记掌门人李文达携其子李惠森在与时任第一军医大学校长赵云宏交流一个小时后,决定创办“南方李锦记”。



李文达(左一)、李惠森(后排)在与赵云宏(中)(图源:无限极官网)

这个故事听起来非常激动人心,穿越几十年下来还是有淡淡的“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创业豪情。

不过内媒界面新闻(记者:谢欣 任悠悠)却泼了一盆冷水,她们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1992年的一天,李惠森在李锦记私家游艇上碰到了他的同学潘光宇,潘光宇建议李惠森发展中草药,并向他推荐了第一军医大学研究的一个叫复合多糖的高科技科研成果。据称这位潘光宇的母亲是第一军医大学的教授,而他本人被介绍为“香港直销协会主席,全球三位直销博士之一”。

真是一点面子也不给。

但梳理到这里就会发现,说一千道一万,百年老字号李锦记的光环加持,是无限极在内地扶摇直上的重要原因。

其实草根一点的说,笔者在私底下也遇到过做无限极的朋友,拿李锦记来背书的情况比比皆是。

3

爱买楼 爱惹事

无限极是港资背景,李锦记就是最标准的港企,这点还体现在一点老港人大都热衷的一项事业上:买楼

可能你都没怎么注意到,这十几年来,无限极其实多次占据了你的资讯头条。只是多数时候,你混淆于“李锦记”和“无限极”的概念之间,没能形成统一的印象。

一边向你兜售保健品,一边海内外各处买楼。接下来的不完全梳理可能会刷新你的认知。

国内:

2009年,无限极以约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位于广州市中心商业区珠江新城的写字楼,并改名为无限极中心。



(图源:无限极官网)

2016年11月15日,广东无限极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斥资20.1亿元人民币,收购广州白云新城AB2910019地块,并邀请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进行设计,打造“广州无限极广场”,预计于2020年第二季度竣工。

2010年7月,无限极以43.475亿元的价格,向麦格理购入香港维德广场,2010年12月17日改名为“无限极广场”。

2016年12月17日,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宣布,在以57亿元人民币收购位于上海新天地的企业天地3号楼后,正式将其改名为“上海无限极大厦”。

海外:

2017年7月27日,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买下伦敦金融城地标——“对讲机大楼”(Walkie Talkie)。最终的成交价为12.825亿英镑,约113.373亿人民币,刷新了英国房地产市场的历史最高纪录。

尤其是这个113亿人民币买个“对讲机”的案例最为典型。笔者记得当时多数媒体、自媒体都在感慨卖酱油太赚钱啦,李家产业真大嘿。

如今你再仔细审视,就会发现,不能一棒子就说这是卖酱油卖来的钱啊,买家是李锦记健康呀各位。简单粗暴点说,这也有可能是卖保健品卖来的钱啊。

李锦记健康的主席李惠森当时还说了:

“我们很高兴能够成功购买伦敦中心区域的芬乔奇街20号,此项战略投资使集团旗下的无限极物业投资布局成功拓展至国际。”

实锤无疑了。就问一声服不服,卖保健品比卖酱油赚钱多了。

即便是在买楼动作上这么高调,一口气斥资100多亿都不在话下,多少和无限极宣传的正面形象不太匹配,想来理应在业务层面低调一些,可惜无限极这些年来还是拦不住的“事故”频发。

今年1月16日,因为陕西“心肌损害女童”事件,无限极开始频繁进入公众视线。几天之后,媒体又报道称,重庆29岁癫痫患者服用了8天无限极后突然死亡。

无限极涉及到的诉讼绝不止已经见诸报端的这些,天眼查资料显示,无限极面临的法律诉讼高达64起。

其实这一点你只要登陆无限极的官网,查看“公司新闻”,也是能感受到很多:

反过来看,这态度,还算诚恳?

只是问题向来不是态度诚恳就能解决的。回到我们文章的最开始,“养不教,父之过”,无限极走到今天,真的只是“某些”、“个别”员工的极端行为所致?敢不敢再刨深一点?

无限极出事,李锦记该当何罪?

这么些年了,我们仿佛都习惯了与不守规矩的直销企业之间“捉迷藏”的游戏,出事也抓,有诉讼也管,但往往在一阵风之后,不法商人还是会冒出来,或换个马甲,或连个马甲都懒得换。

玩法不变,洗脑术不变,砸钱冠名电视广告、产品甚至变本加厉,受骗上当的人只多不少,就好像微博上一位网友怼的那样:

总说权健、无限极们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问题,殊不知有多少人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就业问题,就有多少家庭自此深陷泥潭。

如今,在权健、华林倒下之后,劣迹斑斑的“无限极”何去何从,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能解决点真问题”的结果。(完)

本文源自港股挖掘机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生机无限

下一篇:「思想界」“权健帝国”是如何养成的?疯狂传销为何屡禁不止?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2-22 16:34 , Processed in 0.366563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