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界」“权健帝国”是如何养成的?疯狂传销为何屡禁不止?

2023-8-4 01:30| 发布者: 心随674| 查看: 331| 评论: 0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关于天津权健帝国的种种争议以及新鲜出炉的《黑镜:潘达斯奈基》。

在直销传销边缘游走的天津权健,这次还能“蒙混过关”吗?


12月25日,微信公号“丁香医生”发布文章《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迅速获得十万加的阅读量,并引发广泛讨论。文章以三年前一名叫周洋的4岁女孩之死切入,讲述了天津权健公司如何介入患有骶尾部恶性生殖细胞瘤的周洋生前的治疗,公司说服其父终止了对女儿在北京儿童医院的医治,开始使用权健公司的抗癌药,导致其病情恶化,最终在2015年12月12日死亡。吊诡的是,就在周洋奄奄一息之时,权健公司却在宣传广告中将周洋塑造为使用了权健产品之后起死回生的一名患者,并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能够妙手回春的神力公司。周洋的父亲曾将权健公司告上法庭,结果败诉。在法庭上,权健公司将周洋的病情加重归咎于接受媒体采访、过度劳累以及不适当饮食。在周洋死后,父亲甚至没有得到权健公司的一个道歉。

文章随后介绍了权健公司这一“神秘组织”。从2004年起家开始,在短短14年时间里,权健迅速长大为一个横跨保健品、医疗、化妆品、金融、体育、房地产等多个行业的商业帝国。2005年,权健成立一年后,创始人束昱辉注册了三项发明专利,分别是火疗、骨正基(售价上千元的一双保健鞋垫)和负离子卫生巾。其中火疗可以治疗脑部萎缩、秃头、耳聋、子宫糜烂、肾虚阳痿早泄、面瘫便秘肩周炎。负离子鞋垫则对O型腿、睡眠不好、心脏病有奇效。负离子卫生巾,则可以活血化瘀、增强免疫力,也能治疗前列腺疾病,还能防手机辐射。然而权健并没有止步于研制“神药”,而是铸造了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通过层层发展下线的传销网络,权健近年的年销售业绩均超过百亿规模。



在发表于“腾讯大家”的《造就千万血泪家庭的权健帝国,是怎么靠足球洗白的》一文中,作者王旭回顾了权健在足球圈的“洗白史”。2014年,权健收购天津足球俱乐部。2015年3月,权健拿出一个亿赞助天津泰达队。3个月后,权健又买下同城的天津松江队(更名为天津权健队)。2016年,在中甲新军征战的第一年,天津权健花大价钱请来诸多国脚级球员。之后,天津权健还请来意大利国家队队长、世界足球先生卡纳瓦罗做教练,球队以火箭般的速度蹿升到中超。在束昱辉的重金投入下,2017年天津权健又以中超新军的身份拿到了联赛季军,得以参加今年的亚冠联赛。作者指出,3年投入超过22亿,天津权健可谓冠绝中超。相比于他们从一个个被忽悠的血泪家庭那里赚来血汗钱,投资足球成为了大保健产业链中最光明的一个环节。因此,这对于权健来说,其实是一种洗白的手段,并且效果不错,比在电视上打广告还有说服力。

但权健公司及其贩卖的三无保健产品,在中国并非独此一家。在同样发表于“腾讯·大家”的《保健食品黑色帝国的根苗,早在20年前就种下了》一文中,作者宋金波指出,在中国既有社会生态里,出现类似的黑色“保健食品帝国”几乎是必然现象。他认为,一个像权健这样的“保健食品帝国”,它生长壮大的根苗,早在20年前——也就是2000年中国“入世”前后——就已经种下。保健食品帝国的其中一块基石,是“直销&传销”模式。“传销”和“直销”都是1989年后才传入中国大陆,分别对应金字塔式层压传销和多层次直销。前者在中国台湾和日本也被称为“老鼠会”,在中国香港和东南亚被称为“猎人头”,而在欧洲国家则被称为“滚雪球系统”。在美国,“直销”并不违法,但“传销”违法。美国证监会对两者做出了区分,在直销中,个人通常从自身以及下线销售商出售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取报酬。而在传销中,参与者几乎全依赖通过招募其他成员参与计划从而获取利益,是一种欺诈行为。1989年,传销和直销传入中国,1998年,国家采取一刀切政策,取缔传销。到了2000年,由于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政府作出承诺,对直销开放。但要分清传销与直销,则需要非常到位的执法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实则造成了一个留给传销的灰色地带。



那么,在此番汹涌的舆情之下,权健帝国将何去何从呢?在发表于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的《“权健帝国”会崩盘吗?》一文中,作者老九论财经分析,权健的命运完全取决于监管的态度。事实上,这并非权健第一次遭遇危机。它已多次被人质疑为一家传销公司,而权健每次都以官方颁发的直销牌照作为挡箭牌,声称自己是一家直销公司。因此,权健到底是直销还是传销?这一定位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其生死。由于销售模式并不公开,因此一个公司是传销还是直销,公众仅能猜测,最终还是需要监管部门进行认定。但从很多网友爆料的权健销售模式——入会者花费7500元获得团队发展资格、团队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返利——来看,如果以上情况属实,这与国务院认定的传销行为完全符合。而如果权健以直销之名实行传销,那么造成的社会危害要比纯粹传销的公司更大。政府为其颁发的直销牌照反而成为公司的保护伞,让权健披着合法的外衣高速发展。作者在文中指出,从2013年获得直销牌照开始,权健一路开挂。而它的成功,一半来自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与无知,另一半靠游走在直销传销边缘的销售模式。随着事件关注度越来越高,监管部门也已开始介入。

目前,天津市委已经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权健,国家市场监管局也表示关注到舆情。12月29日,“权健事件”联合调查组称,为确保调查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天津市函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程监督并指导调查组工作。联合调查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合法的依法保护、违法的坚决打击、违规的取缔整治,调查组全体工作人员将对有关线索一查到底,严格依法处置,毫不手软,给社会公众以负责任的答复。

“权健帝国”此次真的会崩盘吗?一些网友对此表达了担忧,毕竟,当初因为魏则西事件遭到口诛笔伐的莆田系医院仍在开门迎客,而鸿茅药酒如今也依旧活跃在各大电视台,天天祝广大观众幸福愉快。



从1989年传入中国至今,传销在中国依旧有滋润其长大的肥沃土壤。与此同时,对于传销的扫荡式打击也已多次上演。这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势头似乎告诉我们,传销很难在中国完全终结。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发表于《文化纵横》的文章《阳谋当道:“经济邪教”还要肆虐到几时?》中,作者孙乐涛指出,传销的魔力,在于它不仅是一种骗术、一个“非法集资、携款潜逃”的骗局,它更像邪教,一种带有很强宗教、意识形态色彩的精巧、严密的洗脑术。而这种洗脑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与当下中国的社会心理十分契合。

先说“洗脑术”,作者认为这个说法十分形象,因为它生动表述了全面改变、控制一个人的过程,也就是说,传销是一场造就新人的革命。传销团伙吸收的对象一般是如农民、下岗工人、退休人员、刚毕业大学生等“弱势群体”。宗教性的组织形式,再加上高强度、封闭式的训练,都大大增加了洗脑的成功率。在传销组织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人帮人”。在这种氛围中,社会上的边缘群体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尊重感和归属感。如此看来,社会生态的丛林化、贫富分化、道德失范,正是传销兴起的重要根源。

文末,作者指出,要彻底消灭传销,不能仅靠工商、公安等部门的一阵风式行动,消灭传销赖以生存、壮大的土壤,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而要做到这一点,则要消除过度的贫富分化,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民众获得生活上的安全感;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使民众在正常生活中获得基本的尊严,对社会产生归属感;也要使广大民众逐步具备现代政治观念,提升公权力的公信力。

《黑镜:潘达斯奈基》:当网络大电影遇上交互式体验


(下文有剧透,慎入。)

12月28日,“黑镜”系列推出圣诞特别影片《黑镜:潘达斯奈基》,这是美国网飞公司(Netflix)接手“黑镜”系列之后的又一大动作。故事讲述一位1980年代的年轻程序员,将一部名为《潘达斯奈基》的奇幻互动小说改编为游戏。但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和虚拟世界逐渐开始融合,造成混乱与失控。主人公的童年阴影、早逝的母亲、关系紧张的父亲,以及对药物和毒品的滥用,也都贯穿在故事之中。故事线看似简单,但实则暗藏玄机。此次网飞首次开启了交互式观看模式。在观影期间,屏幕底部会不时出现选项,观众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做出选择——主角选取哪种早餐、听哪盘磁带,选择在游戏公司写程序还是在家工作,是去看医生还是去找朋友,而这些选择都将影响故事的情节和走向。

目前可供中国观众选择的是一个时常为90分钟的温情版本,和一个长达312分钟的全部素材版本。在温情版中,主人公回到过去,和母亲一起登上了通向死亡的列车,与此同时,在现实的时间线里,他平静地死在了心理咨询师办公室的躺椅上。在312分钟的版本里,则有一个黑暗的结局:《潘达斯奈基》这部小说的作者肢解了自己的妻子,现实中,主人公复制了这一悲剧,肢解了自己的父亲,并且以高质量高水准完成了游戏编写。



在发表于微信公号“不存在”的文章《我花20小时,打出了新一集的完美结局》中,作者认为,这一集《黑镜》基本可以视作一个非典型的视频AVG/Galgame。虽然玩家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引导主人公的命运,但更多的选项实则是为了丰富“主观参与感”的体验而营造出来的错觉。故事中一些“假选项”的设置并不会影响故事最终的走向,但它们的存在却让观众感觉到选择权的增加。这种虚假自由营造的多歧路的丰富感,正是整个故事“选择体验”的核心。而这也是困扰主人公,同时也是困扰观众的主要问题,即这真的是我在自由意志下做出的选择吗?

就在观众还沉浸在这种关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中时,游戏开发者和网络大电影制作者在实践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网飞公司用《黑镜:潘达斯奈基》宣告了“像玩游戏一样看的电影”的诞生。但在作者看来,就影像层面而言,《潘达斯奈基》并不算有很大的突破性。早期的黑镜系列、《楚门的世界》开篇,又或者是哈耶克的《趣味游戏》,这些优秀的电影都在尝试入侵现实,对观众造成巨大的挑战和冒犯。相比之下,《潘达斯奈基》中主人公对着屏幕之外的观众问出“究竟是谁在控制我”时就显得有些无趣和无聊了。如果放在游戏语境,《潘达斯奈基》则基本没有什么突破性创新。全真人出演的游戏《来访者》《Late Shift》和《黑镜》相比,只是欠缺了些许名气。单就剧本而言,橙光工具制作的诸多作品,剧情都可以直接吊打《黑镜》。因此作者认为,《潘达斯奈基》可看做是网飞在网络大电影时代的新颖尝试,但这种新颖只不过是游戏艺术最根基的元素——玩家的主观选择。如此看来,它既不是优秀的游戏,也不是优秀的电影或剧集。它全部的价值就在于“跨界”。



在发表于“澎湃·有戏”的评论《:这一次,由你亲手替主角作死》中,作者青豆却给出了极其正面的评价。作者认为,《黑镜》此次是将老梗玩出了新花样。通常在影视剧中,观众代入主角或者任何一个角色,是为了哀其所哀,乐其所乐。交互式游戏也是如此。玩家选择一个人物跟进,是为了获得与人物同步的感受。这些作品都希望观者或者玩家参与、投入,与角色一起经历失败或者成功,获得一种代理的满足感。而《潘达斯奈基》却志不在此,它反其道而行之,将观众剥离,甚至跟角色对立起来。即便观众一开始代入的是主角程序员,可当观众选择了“咬手指甲”或者是“拿茶泼电脑”后,程序员的行为是挣扎,压制住自己的手。他意识到有人在控制自己,而他想要反抗。而这个控制他的人,正是屏幕前的“你”。这正是《潘达斯奈基》这个交互式作品和游戏、戏剧以及拥有相似形式的前作最大的不同,它不仅在利用这个形式,同时也在质疑它。

究其根本,《潘达斯奈基》其实仍在探讨贯穿“黑镜”系列的母题:科技会不会剥夺“自由意志”?而在现实中,这个问题则可以引申为:当我们拥有了更加先进的科技、更加精确的搜索引擎、更加准确的大数据调查与分析之后,我们的影视作品该何去何从?以网飞公司引以为傲的“推荐引擎”服务为例,它可以根据用户的评分推荐相似的内容,但越是精确,就意味着范围越是狭隘。最终,这到底是在迎合用户,还是在控制用户?类似的,当国内的大数据分析涉足影视行业,当影视公司纷纷把作品拆分成精确到秒的情节碎片,研究何种内容和操作能够戳到观众的痛点时——这究竟是影视剧商业化的必然,还是在毁掉艺术创作?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生机无限

下一篇:原来,“接盘侠”的风险还是有滴,民水民电的公寓也挑人!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2-22 15:48 , Processed in 0.386748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