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草”成为一门新生意?层层套路迷人眼

2022-3-8 15: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43| 评论: 0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韩雪莹)你听说过“种草”吗?这一网络热词不是说真的去种一把草,而是指一些消费者通过浏览网络博主“亲测好用”的商品测评,心动了也想买,这就叫“种草”。近年来,“种草”已经成为一种火热的经济现象,渗透进人们日常消费的各个场景。

如果说“种草”是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让用户或者粉丝对某类产品产生消费购买的欲望,那么,“拔草”则与之相反,就是通过揭秘、现身说法等形式,打消用户或粉丝对这一产品的消费购买欲望,或者同时还在宣传这类产品的竞品,吸引消费者的购买。

铺天盖地的“种草”和“拔草”的背后,到底是博主们摸着良心的专业测评,还是暗藏猫腻的网红经济?当与“种草”相对立的“拔草”经济成为一门网红新生意,消费者可能面临哪些营销新套路?

互联网营销时代,“种草笔记”正在困扰着不想花冤枉钱的年轻人。艾媒数据显示,68%的用户会接受“种草”,其中对于被“种草”的商品,70.7%的用户会根据实际情况购买,26.2%的用户几乎都会购买。然而,“种草”经济“杂草丛生”,也让一些消费者提出了“产品与宣传不符”“实际体验堪称灾难”“种草只是广告”等等质疑。

消费者:"我之前看推荐,买了一款特别火的遮瑕,用到自己脸上的时候,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没有他所说的那种遮瑕率巨好、特别保湿(的效果),反而是特别的干,然后我就发现自己受骗了。"

消费者:"我认为现在很多都是假的,因为我看到很多文案、评论基本都是格式化的东西。"

此前,据多家媒体报道,某家以分享生活和消费为亮点的社交媒体平台,被曝因“种草”衍生出代写产业链后,对平台内容审核进行整改,如果触犯到违禁词,文章便不被收录或作违规处理。

记者以关键词“推广合作”“软文代写”在论坛、招聘网站等多个平台进行搜索,发现仍有不少招募帖。有“素人”用户透露,一些商家还会通过发私信的方式,向其提出推广合作邀请。“我以为会给产品,使用之后发真实的感受,但实际上它就是给你一篇完整的图文,而且说是不能改的,直接发就可以,如果后续点赞多的话还会有奖励。”

据业内人士介绍,商家以“点对点”的形式寻找推广者的比例相对有限,而以网红经济运作为主要业务的MCN公司,才是品牌方实现向用户“种草”的主要媒介。王女士在一家知名MCN公司工作多年,她告诉记者,区别于大众的传统认知中拥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粉丝的“网红”才能拥有推广产品的资本,很多MCN公司已经将注意力放在了仅有千名到万名粉丝的“素人用户”身上,这种“素人”,在业内被称为“KOC”。

王女士说:“比如我让‘KOC’给我写一篇面膜的‘种草笔记’,可能跟他聊的是原创,那就需要他去写稿子,我可能会给他寄两片面膜,并不一定会给他寄很多,因为他不值得付出那么高的成本,尤其是有一些可能也就两三千粉丝的,其实没有那么多的预算。一般就是拍两张可能并不是那么精美、但看上去很真实的图,然后稍微写一些文字。如果他文字水平不行的话,其实都是我们这帮人在写,我们写一篇让他必须按照我们这篇发,去跟他协商。”

由此看来,一些平台上所谓“真人试用推荐”的“种草”笔记,实则很有可能是并“不走心”的广告软文。而当“种草”被频频爆出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负面信息后,消费者开始在网络上求“拔草”,“避雷防坑省钱指南”的“拔草”大法越来越受到热捧。

一些“拔草”博主通过直白敢说和真实测评“出圈”。各类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上,涵盖科技、美妆、食品、家电等众多领域的“红黑榜”也一度受到粉丝的信任。继“种草”之后,“拔草”成为了一门新晋的流量生意。然而,近段时间来,针对虚假“种草”的“拔草”内容中也出现了乱象。

这其中都有哪些新“套路”?王女士透露,“红黑榜”中就暗藏玄机:“‘红黑榜’其实已经被人扒得差不多了,它其实就是一种软广,比如说我让你去‘种草’某一款面膜,我自己会有对标的竞品,我就会让你去‘踩’那一款面膜,可能是从价格方面‘踩’,我比他更有价格优势;或者我们俩虽然功效雷同,可能是从某一个成分方面去‘踩’;还有一种,我就是‘黑’你,就是说你不好用,就会有人写黑稿。纯黑稿的话,其实大家都会去想办法公关,可能花点钱让他删稿。现在新媒体博主的影响力会很大,所以说会涉及到需要公关。”

部分看似客观公正的“红黑榜”走上商业变现之路后就这样“变了味儿”。王女士告诉记者,有些产品一旦出现在大网红的“黑榜”上,商家就来活儿了,有的狮子大开口,比“种草”的广告费还多。而对消费者而言,更隐蔽的“套路”,则是悄悄把合作方要求的“种草”产品,反向安插在“拔草”之中,或者偷偷“安利”自己公司开发的产品。粉丝如果没有一双“慧眼”,很可能会花更多“冤枉钱”。

王女士说:“你面对着一群可能有专业知识,可能是半瓶晃悠的,可能是现学现卖的人,你很难去分辨,因为你本身不具备这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很多博主会说,交给第三方检测了,检测报告往那一拍,给你展示,其实你也看不懂。没有任何一个人纯做‘拔草’,一定是‘拔草’和‘种草’同时进行的,不然他没法商业化。他不“种草”,他怎么卖东西?他怎么挣钱?而且人家还可以美其名曰,我又掏钱又检测,你得让我把检测钱挣到。”

在王女士看来,一个博主是否“恰了烂饭”,消费者辨别起来并不容易,维权也有困难。“他可能大部分的东西都是真心实意的,中间就插了那么几个,你可能也就筛不出来。大家会甩出一种托词,‘千人千面’,就是这个东西我用了合适,但并不一定代表着你用就合适。一旦有这种问题,他就会甩这种词,你也没法说什么。”

目前,虚假“种草”和“拔草”笔记涉及的法律问题已经引起业内关注。针对这些“问题博主”,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分析:“如果本身就是经营者,他要对他宣传的真实性负责任。如果他‘种草’‘拔草’的宣传是夸大的、虚假的,那么他应该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来承担虚假宣传的责任;如果去‘种草’‘拔草’的这个人,是别人给他一定的报酬,然后他通过自身的体验、夸张的手法,去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如果存在虚假或者夸大的行为,他可能就会构成类似于(要承担)广告法中的广告代言人的责任。”

陈音江认为,“拔草”博主的人设,最初是通过断开粉丝与品牌之间的连接打造起来的,进而获得粉丝的信任,但如果其转身投入不正当的赚钱行列,“翻车”就在所难免。

陈音江指出:“所谓的‘拔草’,其实就是去批判别人。但是首先要看批判的内容是不是真实的,如果对方确实是一个虚假的,是一个揭露的行为,这种应该是欢迎的,是在履行监督的责任。但如果别人说的是真实的,你是通过恶意的,或者说违法的手段去‘拔草’,可能会涉及到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会侵犯其他商家的正当经营权益。同时,如果你又作出了一些虚假的、误导性的宣传,那么你显然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陈音江建议,对于消费者而言,不管是“种草”还是“拔草”,都要保持理性消费,避免踩坑。对于平台而言,一方面要跟进监管和审核,给虚假宣传划定边界;而在遇到更为隐蔽的“种草”“拔草”乱象时,则要在机制上给予消费者更多保障。“比如有消费者反映了这个东西是虚假的,它已经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损害,你(平台)就要及时核实,采取措施,否则平台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安利:一家世界上最受争议的公司是如何建立的?

下一篇:一块金牌赚了4.61亿,奥运“造星”来势汹汹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2-24 22:16 , Processed in 0.416300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