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终止IPO企业数已超前两年总和,生物医药企业缘何频频“折戟”科创板?

2023-8-13 08:25| 发布者: 干将发硎鞘| 查看: 344| 评论: 0

2021年1月-11月就有16家生物医药企业IPO终止,高于前两年的总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近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称,索元生物向上交所提交了关于撤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后,上交所正式终止索元生物科创板IPO的审核。资料显示,索元生物是一家生物医药研发公司,上交所于6月30日受理索元生物的科创板IPO申请。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索元生物是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公司针对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重大疑难病症,如肿瘤及中枢神经类疾病,收购或引进后期临床试验失败但已证明其安全性且显示对部分患者有效的创新药。
对于终止原因,索元生物首席财务官陈纪正回应相关媒体时称,近期公司在多个管线的研发和经营上有一系列进展,资本运作和业务发展也需要相应做一个时间上的调整,因此主动撤回了科创板上市的申请。
实际上,今年以来“折戟”科创板终止IPO之路的生物医药企业还有不少,如9月30日,上交所发布通告以“主动撤回申请”为由正式宣布终止苏州晶云药物科创板IPO审核;9月23日,上海吉凯基因医学因条件不符合被终止科创板IPO审核;9月22日,上海海和药物也因条件不符合被终止科创板IPO审核。更早如今年1月,天士力生物主动申请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而在申请科创板IPO之前,天士力生物已从港交所撤回上市申请。除此之外,奥普生物、北京天广实生物、亿腾景昂等均传出科创板IPO终止的消息。
疫情之下,生物医药成为资本关注的热门行业,进军资本市场冲击IPO更是前赴后继。那么,这些企业为何没有完成“最后一击”,却倒在了球门线上?
今年已有16家生物医药企业折戟科创板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美股、A股和港股三大股市医疗健康领域共迎来165个IPO项目,集中于生物医药领域;其中美股上市122家公司依旧在三大股市中绝对领先。而我国共有48家医疗健康企业登陆二级市场。其中A股多达30家,其次是港股和美股,分别有12家和6家公司上市,对比2020年上半年国内32家IPO的数量,2021HI的融资数量再创新高。
今年,折戟科创板IPO的生物医药企业也不在少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上交所科创板官网公告统计,从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26日,包含索元生物、晶云药物、吉凯基因、海和药物等在内,科创板已有29家生物医药企业IPO审核被终止。其中,2021年1月-11月就有16家生物医药企业IPO终止,高于前两年的总和。
以海和药物为例,今年2月份,海和药物开启科创板IPO征程,此前,距离该企业A轮融资还不到2年时间。而从IPO申请获受理以来,海和药物就接连收到上市委的两轮问询,后6月被告知暂缓审议,到9月被终止审核。
根据公开资料,海和药物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物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公司拥有9条产品管线,有8个在研药为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唯一的自主研发项目尚处于临床前准备阶段。其中,进展较快的产品口服紫杉醇RMX3001、治疗糖尿病足溃疡药ON101 皆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不难发现,这是一家以license-in为主的企业,而在上市委问询中,旗下RMX3001也成为被关注的重点,该药物在2017年由海和药物从从韩国大化引进过来。上市委要求海和药物说明对照口服紫杉醇(RMX3001)、AL3810、SCC244 等核心产品相关适应症的最新临床试验结果,说明该等产品在国内外的开发策略、适应症及联合用药的拓展方向、产品注册路径及预计时间表。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同一产品或竞品在国外临床试验及上市审批的最新结果,说明对上述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及上市审批风险是否充分估计并准确披露。
除了对于产品的临床试验风险把控外,资金投入把控也成为一大关键。与海和药物“买买买”截然相反,今年5月被终止科创板IPO审核的瑞博生物主要原因是“烧钱”太快。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1-9月,瑞博生物营收均为0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3亿元、 -0.99亿元、-1.34亿元、-1.91亿元,3年多累亏4.97亿元。
对于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瑞博生物表示,主要原因系公司自设立以来即从事药物研发,该类项目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报告期内,公司仍处于产品研发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在研产品尚未形成营业收入,公司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以及对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费用导致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不断增长。
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吴晓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新兴生物制药企业从2015年以来迎来一波快速发展,作为起步阶段的企业,在研发上的布局比较聚焦在国际上研发热点,比如肿瘤和免疫。不可否认,由于国内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所以真正的创新很有限。前期大部分企业的管线都采用了“license in”和“fast follow”策略, 直接引进国外资产的中国权益或者选择已经进入I/II 期临床、接近概念验证的靶点进行新药开发。
“除了第一批初步形成规模的生物医药企业,更多的本土生物科技公司正在崭露头角,从研发阶段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新兴生物医药企业将从单纯的研发驱动进入企业商业运营,团队扩张,资本市场运作等更为复杂的阶段,接受真正的市场考验。”吴晓颖认为。
企业如何跨过科创板“硬科技”门槛?

从整个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速度来看,企业融资的进程在不断加速,生物医药领域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关注度最高、最具未来潜力的行业之一,尤其在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另据IQVIA数据统计,生物科技公司正在吸引大量资金流入,亚太地区生物科技行业投融资活动进入活跃期。在一级市场投资阶段,亚太地区生物科技公司自2016年起在投资规模和数量上都持续扩大。截至2020年,在全球生物科技领域融资金额排名前十的风投交易中,来自中国的公司占三席。在IPO融资阶段,亚太地区资本市场持续升温,相比于2016年18家公司上市,在202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44家。随着入局者不断增加,背后的风险把控已是愈发关键。在此方面,应该如何规避?
“对任何一家创新药企业来说,具有科学、扎实的临床数据,以及完善的商业化布局策略是重要考量,此外,每一家创新药企的商业化团队都必须具备国际能力,能够懂得评估可供合作的产品投资价值。”针对海和药物及瑞博生物此类创新企业的情况,某头部医药企业高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了解国际市场行情,补齐自身短板,寻求最强的外部合作伙伴是创新药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但是在此过程中,创新药企也需要注意多条腿走路,在“买买买”的同时注重自制研发的双轮驱动。
“对于生物医药企业而言,需要更加理性的筛选项目,毕竟,新药投入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所以,做好前期风险把控较为关键。”上述医药企业高管说道。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从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的审核问询与反馈情况来看,生物医药企业审核要点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行业定位与行业政策、核心技术人员、销售模式与收入确认、研发费用、股权激励、推广费与商业贿赂七大方面,这也意味着,生物制药企业科创板IPO需要重点关注这些问题。
其中,今年在上交所发布的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科创板IPO审核终止通告中,独立自主研发能力、技术先进性等条件或内容被频频提及。
除此之外,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投资银行主管黄国滨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提出三大建议:一是做创新药的企业一定要有初心及使命感,如果企业只是为了上市融资赚钱,很难长久发展;二是设置较好的配合企业发展的资金规划,包括天使轮、VC轮、PE轮融资进程,应该配合企业研究进程来进行规划;三是拥有长期的合作伙伴,这些长期的合作伙伴要真正了解创始团队,对企业管理层具有足够的信任。
“现在部分投资者还是锦上添花,真正了解医疗行业、医药行业的投资者全球范围内也就三四十家。投资者及投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许多,不单单是资金的问题,还包括优质资源对接。在此方面,摩根大通不仅会聚焦解决相关融资问题,还会给企业提供较多高附加值的服务。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的生物医药或者创新药企业正是特别需要这样的合作伙伴进行长期合作。”黄国滨强调。
此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逖在2021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表示,科创板一直把“硬科技”作为重点支持的方向。生物医药企业作为研发驱动、具有高风险的行业,在近年来,政策的推动下,备受资本市场青睐。但与此同时,政策正在加高生物医药行业壁垒,未来,本土药企生存和壮大除了创新能力,必须构建更全面的竞争力,包括内部执行能力,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资本运作等,以应对随时而来的风险和挑战。
(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索源设计任景明:设计师是业主的“造梦者”

下一篇:索元生物报告期内持续亏损 原始取得发明专利仅3项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2-22 15:31 , Processed in 0.394407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