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小伙辞职养蜜蜂年入七八十万,蜂授粉成产业新机遇

2023-8-8 20:32| 发布者: 强绝商爸摇| 查看: 269| 评论: 0

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520”不仅是贩卖甜蜜的“网络情人节”,这一天还是由联合国农业组织(FAO)发起并得到全球范围支持的世界蜜蜂日。

2023年“世界蜜蜂日”当天,各类蜜蜂日主题活动在全国多地举行。记者注意到,这些活动虽然主题、形式各异,但核心内容不约而同聚焦于蜂产业。值得关注的是,除了蜂胶、蜂蜜、蜂花粉等传统蜂产品,授粉正为蜜蜂产业发展打开新空间。在农业大市青岛,目前设施作物蜂授粉面积达10万亩以上,较2018年增长了1/3以上,普及程度全国居前。与此同时,当地蜂群已经明显“不够用”,每年需调运大量蜂群“外援”入青为农作物授粉。有专家表示,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下,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蜜蜂,其经济和生态价值日益显现,具有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养蜂正在成为非常有吸引力的行业。

那么,蜂产业正在发生哪些变化,产业前景怎样,投身其中的从业者收益如何,记者采访了多位养蜂人,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产业:

蜂授粉供不应求,蜂农年入十几万


或许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享受草莓采摘乐趣时会发现,大棚的角落里常常有一个蜂箱,因为在长达六个月的草莓花期,蜜蜂授粉是如今草莓生产必不可少的“标配”。

据统计,全球75%的农作物依靠昆虫授粉,其中主要是蜜蜂授粉。从以往人工授粉、激素授粉,到如今蜂授粉的转换间,带来的是满满的致富机遇。

“目前授粉市场可以说是供不应求,蜂根本不够用。”今年58岁的高法暖拥有福建省农林大学蜂学系蜂学专业的科班出身,可以算得上青岛老养蜂人中的标杆级人物,毕业后选择返回青岛平度家乡养蜂的他,一干就是近30年,专业背景和学识让他对蜜蜂授粉有着较同辈养蜂人更为超前的眼光,也成为了青岛最早一批蜜蜂授粉创业和推广者。在他看来,蜂产业和养蜂人的创业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青岛举行的2023年“世界蜜蜂日”系列活动中,高法暖现场展示蜂蜜制作

长期以来,蜂蜜、蜂王浆等蜂产品是养蜂人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蜜源条件所限,养蜂人必须在全国各地“追花逐蜜”,以期增加收入,而一年的忙碌奔波还要经受病害以及自然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不过,随着绿色低碳和生态可持续农业发展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开始寻求使用蜂授粉,这让养蜂产业链得以拓宽,蜂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如今,高法暖经营的平度市北峰顶下养蜂场授粉规模在当地首屈一指,近年来他的服务区域除了平度,还拓展到青岛的莱西、胶州,以及烟台栖霞等地,年服务授粉达2000箱次,授粉面积达5000亩以上,大棚里的草莓、油桃、大樱桃、蓝莓、西瓜,以及露天的油菜、樱桃、梨树、板栗、苹果等农作物都离不开他的蜂群。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箱蜜蜂用来出租授粉每年毛收入900~1000元。除去成本,养蜂年收入有十几万元。更重要的是,相比单纯依靠蜂产品,养蜂人的收入稳定性更有保障。

在蜂授粉产业中受益的不只是养蜂人,还有农业生产者。实验表明,设施草莓、大樱桃应用蜂授粉,增产可达15%以上,设施蓝莓增产可达到20%以上。以大棚西瓜为例,人工授粉方式下,一个棚可能就要干15天,雇工费用每人每天约200元,效率低、成本高。蜂授粉取代人工后,一箱蜂费用三百元,可以覆盖三到四个棚,最快一个星期就能完成授粉。

创新:

95后“蜂二代”辞职“接班”,线上直播引粉10万


无论收益如何,养蜂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年轻人怎么看,这个古老职业的传承现状如何?

采访中,青岛莱西院上镇的95后养蜂人王志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作为“蜂二代”,从5岁开始便跟着父亲养蜂,虽然自小在玩耍中耳濡目染接受了蜜蜂养殖技巧和知识的“传承”,但他一开始并没有成为职业养蜂人的想法,而是跟很多乡村青年一样选择离开农业。



王志新(左)向客户介绍自己的“原蜜”产品

热力电力运行专业毕业后,王志新顺利进入一家大型热电公司工作。但是,青年人思路广、想法新,看到父亲多年实践积累的养殖经验技术,因为缺乏对于现代市场的理解,把握不好产品研发,而只能“望蜂兴叹”,王志新忍不住“指手画脚”,并且萌发了辞职创业,“接班”养蜂的想法。就这样,经过一年的慎重考虑,王志新最终决定,趁年轻,闯一闯,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2016年,王志新返乡创业,成立青岛滴滴汇蜂业专业合作社,借助父亲的养蜂技术,自己则在产品创新上找突破口,“我的理念就是要做市场上没有的东西。”王志新告诉记者,瞄准消费者健康消费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于蜂蜜产品品质的关注,他摒弃了以往的水蜜,主打天然成熟零加工的原蜜产品,这意味着不仅产量只有以往的五分之一,产品周期也更长,同时还要解决技术和市场的重重难题和考验。

“以中华蜜蜂为例,要提高原蜜质量,蜂王是关键,但是传统方式是蜜蜂在蜂箱内自然交尾、自然出王,这样一来,蜂王的品质无法控制,可能影响蜂蜜整体的稳定。所以我们就通过定制蜂箱,来单独人工选育蜂王,选育出的蜂王再分配到各个蜂箱中,从而提升稳定性,保证蜂蜜质量。”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后,在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王志新也经历过失败,“比如去年我们尝试研发过一款蜂蜜水产品,通过包装创新,蜂蜜和水在饮用前是分离状态,消费者扭动瓶身装置,完成混合,即可饮用,但是因为成本太高,最终只能搁置。”

总结经验,为了让自己的高端蜂蜜产品“更亲民”,打开销售渠道,吸引更多“回头客”,王志新不断尝试。他创建“滴滴汇”蜜蜂品牌和旗舰店,通过小包装降低单价,开拓电商直播渠道,实行会员制,采取“合作社+生态自然区+蜂农养殖生产+蜂产品销售+蜂疗保健”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带动蜂农增收。

如今,王志新成功实现了当初帮助父亲打开蜂蜜市场销路的初衷,年销售额达七八十万,更重要的是,他的新想法也在给这个行业注入生机。在线上直播电商平台,他的自营账号已经累积粉丝近十万。“我们的电商团队,现在有五六个人,很多都是比我还小的年轻人。”他坦言,虽然愿意从事蜜蜂养殖的年轻人依旧很少,但他相信,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推进,蜜蜂养殖作为一种绿色农业的代表,前景可期。

观察:

因地制宜,助力蜜蜂“小产业”释放“大能量”


“近年来,青岛市蜂产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集良种繁育、蜜蜂养殖、授粉应用、产品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条。”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沙剑林表示,青岛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农村发展大局,持续构建好“三山一域、四区引领”的蜂业发展新格局,即依托崂山、大小珠山、大泽山山系和大沽河流域,建设蜜蜂授粉、中蜂保护、蜂产品加工和蜂业旅游4大优势区,提升全产业链整体价值。

据悉,目前青岛全市蜜蜂存养量达2.62万群,为2018年的1.94倍;蜂产品无公害认证品牌由0个增至6个,3家蜂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食品生产许可认证,初步形成了包括蜜蜂养殖、良种繁育、授粉应用、产品加工于一体蜂产业链条。

事实上,作为北方城市,受限于自然气候,全国来看,青岛并非蜜蜂养殖传统优势区,存养量在省内也并非最多。也正因此,青岛在设施作物蜂授粉普及度方面的创新引领,以及助力养蜂“小产业”释放“大能量”的经验做法,显得更为生动精彩。

据了解,青岛市畜牧工作站统筹协调全市蜂业发展,各区市畜牧生产部门为骨干,基层动监站为基础,组建了市、区、街道三级工作体系,做到了蜂业层层有人抓、有制度管、有技术人员指导,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各区市因地制宜制定蜂业发展政策。例如,崂山区制定了《中华蜜蜂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实施细则(试行)》,鼓励和支持中蜂保育繁推、标准化养殖、高端品牌打造和维护、农文旅融合发展等。城阳区印发了《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若干扶持政策>的通知》,对引进中华蜜蜂良种蜂王每只补贴200元。

当前,绿色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亮底色,青岛市设施农业较为发达,蜜蜂授粉已成为农业绿色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未来授粉市场的发展方向,前景广阔。据介绍,下一步,青岛将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蜂农。在养殖人员职业化、年轻化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蜂业龙头企业。把养蜂与农作物种植、园林景观等紧密结合,因地制宜,种植经济价值高、观赏性强的特色蜜粉源植物,获得养蜂、种植、林下经济等多重收益。持续推广普及农作物蜂授粉技术,进一步规范授粉市场,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协会指导的熊蜂授粉商品化运营机制。大力研发集成和示范推广养蜂与授粉技术装备,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蜂产品生产、蜂授粉等全程追溯,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蜂业协会、合作社在产销对接、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作用,构建企业+合作社+蜂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利益链接机制,提升组织化水平。挖掘蜜蜂生态文化功能,发展蜂产品精深加工,保健功能开发,线上线下销售等,推动养蜂业与旅游、保健、电商等多产业融合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越挫越勇”靠的就是这股拼劲创业

下一篇:蜂产业加快补齐“短板”,瞄准突破口筑起甜蜜事业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2-22 14:50 , Processed in 0.453206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