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艺术家用一生时间守护敦煌,弘扬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2023-7-22 22:40| 发布者: 崔炫俊献| 查看: 410| 评论: 0



她是在法国里昂出生的娇俏女孩,也是盛开在丝绸之路上的沙漠之花。她自幼与父辈一起守护敦煌文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她因心系新中国,提前终止美国学业,毅然归国。她受林徽因指点进入工艺美术领域,化用敦煌图案设计国礼,为国添彩增光。她将敦煌元素融入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她是中国唯一无学历的女校长,从事教学五十年,内外驰骋,带领中央工艺美院走上国际舞台。她是敦煌守护神的爱女,得千年敦煌艺术哺育,便用一生心血弘扬至美敦煌。

她就是杰出的设计家、教育家、艺术家——常沙娜。

常沙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的设计家、教育家、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先后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首都机场、燕京饭店、中国记者协会、中国大饭店等国家重点建筑工程的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主持并参加设计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著有《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及合编的《敦煌藻井图案》《敦煌壁画集》《常沙娜花卉集》《中国当代织染刺绣服饰全集》等作品。

我们今天得以欣赏的敦煌古迹,是怎样被保护下来的?神秘迷人的敦煌艺术如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为何艺术设计中,中国人自己的文脉不能丢?

4月21日16:00,新清华学堂,永远的敦煌少女常沙娜讲述敦煌故事,带你畅游大美敦煌!



常沙娜临摹的敦煌壁画《文殊变》局部(中唐窟号不详)

异国童年:我从巴黎来
“在明亮的月光下,我的朋友保罗啊,请你把笔借给我,让我写下一句话。我的蜡烛熄灭了,没火再点燃,为了上帝的爱,请把你的门打开……”这首浪漫含情的法国民谣,常沙娜至今还会哼上几句。曲调响起,儿时留下的深刻烙印就会浮现眼前。
1927年,常沙娜的父亲常书鸿考入法国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次年,妻子陈芝秀赴法陪伴。1931年,二人爱情的结晶——常沙娜在里昂呱呱坠地。早在女儿出生前,常书鸿就与好友吕斯百、王临乙商量好了孩子的名字:哺育里昂的两条河流,一条叫“Le Saône”,一条叫“Le Rhône”。如果是男孩,就用阳性的Rhone;如果是女孩,就用阴性的Saône。常沙娜的中文名字“沙娜”便是从“Saône”音译而来。
1932年,常书鸿参加了赴巴黎深造公费奖金选拔考试,以一副《梳妆少女》摘得桂冠,顺利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一家人迁到巴黎生活。在常沙娜儿时的记忆中,巴黎的家里常常聚满了旅法的中国艺术家,众人对她众星捧月般地宠爱。常沙娜的父母在巴黎这个艺术之都,度过了他们充满爱情与理想的青年时代。常书鸿在1934年创作了油画《画家家庭》来纪念这段美好年华,画中陈芝秀神态温柔娴淑,常书鸿自己手握画具踌躇满志;而倚在父母怀中的常沙娜娇憨可爱,无忧无虑。



常书鸿作品《画家家庭》,曾在巴黎春季沙龙获得银质奖

结缘伊始:敦煌血脉连
“九一八,九一八,就在那悲惨的时候……”初次听到这首与法国民谣截然不同的歌曲的时候,年幼的常沙娜正在回国的船上,彼时的她还未能意识到歌中饱含的家国仇恨和苍凉悲怆。
1935年秋天,自从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惊奇地发现了伯希和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又在吉美博物馆看到伯希和自敦煌藏经洞掠来的大量敦煌唐代绢画,一向倾情于西洋艺术的常书鸿心中掀起狂澜,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灿烂让他深受震撼。他为自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无知、漠视和“数典忘祖”深感惭愧,1936年义无反顾地回国,拟寻访敦煌石窟。1937年,母亲也打点好家当,带着常沙娜踏上回上海的轮船。
战乱年代,天下不太平。刚刚回国还未适应的常沙娜母女,就跟随常书鸿在南方各省不断辗转逃难,在贵阳,他们住的酒店遭遇日军空袭,母女俩死里逃生。
终于等到一家人在重庆凤凰山安顿,常书鸿却开始酝酿去敦煌的计划。这个“疯狂”的计划遭到了妻子和好友们的坚决反对,常书鸿却不改初心。“我后来才知道,因为得到了徐悲鸿先生、梁思成先生这些老一辈的支持,所以他(父亲)一直在讲(敦煌)这个事儿,他是杭州人,杭铁头,他想的事儿一定要做到。”
终于,1943年,常书鸿带着他组织的第一批研究所工作人员动身去了敦煌。
看着敦煌绚丽璀璨的艺术无人保护,常书鸿便立志要守护这一方千年净土,即使黄沙漫天,生活苦不堪言,即使再辛苦无助,哪怕如张大千所说守护敦煌将是“无期徒刑”,常书鸿也没有想过要回头。“去了以后他(父亲)下决心,那是坚定地再也不能走了,他说在法国崇拜西洋文化,西洋文化远远比不了我们国家文化五千年历史的延续。”后来,常书鸿终于说服了妻子,1943年,陈芝秀带着12岁的常沙娜和在襁褓中的儿子嘉陵一起迁住敦煌。



1942年,常书鸿踩着“蜈蚣梯”进窟

花开敦煌:天赋即初显
完全不同于巴黎优渥的生活,在敦煌生活的第一代人,是真正的“栉风沐雨砥砺行”,既要自己种树、种菜、养鸡养羊,又要治沙防沙,还要与各种企图抢掠敦煌宝藏的人周旋。1945年,母亲因无法忍受敦煌的艰苦,不辞而别,14岁的小沙娜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和爸爸,只得辍学,挑起生活的重担。
即使日子很苦,那也要找到一丝甜。常沙娜日子中的甜,是她在每日在敦煌莫高窟中临摹壁画的时光。



常沙娜在敦煌
之前张大千在敦煌临摹时,都是用图钉把拷贝纸按在壁画上拓稿,拓出的东西虽准确,但图钉却不可避免地在墙上钻出小孔,壁画也因此受到破坏。为了保护壁画,常书鸿规定临摹一律采用对临,不能上墙拓稿。因此,常沙娜都用打格的办法来对临。虽然难度大,但也迫使她把眼力练得更为精准,造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绘画的“童子功”就这样打下了。
父亲对她要求严格,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学习课程,却也使她终生受用不尽:每天要练字,朗读法语;由董希文辅导学习西方美术史,苏莹辉辅导学习中国美术史;此外,每天要像研究所工作人员一样去洞窟临摹壁画。父亲要求她从客观临摹入手,将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表窟的重点壁画全面临摹一遍,并在临摹中准确把握历代壁画的时代风格,理解其内容与形式、民族传统与西域影响的关系。
常沙娜每天跟着国立艺专毕业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蹬“蜈蚣梯”爬进蜂房般的洞窟,就着从洞口射进的阳光临摹壁画。“彩色的佛陀、菩萨慈眉善目地陪伴着我,头顶上是节奏鲜明的平棋、藻井图案,围绕身边的是神奇的佛传本生故事、西方净土变画面……随着太阳转移,洞里的光线越来越暗,而我意犹未尽,难以住笔……”在大漠荒烟中,少女常沙娜修行着自己艺术人生第一阶段没有学历的学业

“那建于五代时期的窟檐斗拱上鲜艳的梁柱花纹,那隋代窟顶的联珠飞马图案,那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的人物衣纹勾勒,那吴道子般舞带当风的盛唐飞天,那金碧辉煌的李思训般的用色……”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在美术馆的展厅里、在有关敦煌艺术的出版物上看到常沙娜当年的临摹作品时都会感到非常讶异,难以相信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临摹的古代壁画竟然如此传神,笔法如此洒脱!



常沙娜临摹的敦煌壁画《伎乐飞天》

赴美深造:系统性训练

1946年,常书鸿在兰州双城门办了一场《常书鸿父女画展》。画展期间,一位加拿大籍犹太女士叶丽华,对常沙娜的才华大加赞赏,并提出愿意资助常沙娜到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附属美术学校深造。



常沙娜与叶丽华女士合影
1948年10月,17岁的常沙娜从南京出发,飞往美国。在波士顿,她学习了素描、透视、色彩、绘画、设计、人体解剖、美术史……接受了系统的艺术和文化教育。“学习使我的视野豁然开朗了,看到敦煌以外还有希腊、罗马,还有埃及、两河流域等等,了解了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也了解到敦煌佛教艺术与西域丝绸之路文化的渊源。美术学校附属于博物馆真是好,这样的学习使我受益一辈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随后朝鲜战争爆发。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许多留学海外的爱国青年热血沸腾,纷纷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尽管美国当局采取各种措施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但是常沙娜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选择中断学业,在打工攒好了路费之后毅然回国。



1950年常沙娜乘威尔逊船返回祖国途中

回归祖国:化用大敦煌
常沙娜真正的工艺美术之路终于在回国之后铺陈开来。1951年春季,常沙娜协助父亲筹办了“敦煌文物展览”,在展览上,常沙娜与梁思成夫妇结缘。
常沙娜至今都记得初见林徽因的场景:“林徽因先生是著名的才女加美女,气质高雅,但已经病得非常瘦弱,爬台阶走两步就得歇一歇……我看到,梁先生和林先生一进展厅就惊呆了……我注意到梁先生的嘴唇微微颤抖,林先生清秀苍白的脸上竟泛起了红晕,那种对敦煌艺术发自内心的痴情真是令人感动。”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建筑大师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对国家的发展有许多热情洋溢的构想,二人主张建筑、雕塑、绘画构成的三位一体都应转向艺术与设计的结合,20世纪50年代初就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提出了设计与工艺结合的理念,注入了类似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他们着手在营建系筹建工艺美术教研组。因为看重常沙娜的才能和在敦煌学习的经历,梁思成夫妇破格将她安排到清华大学营建系当助教,跟随林徽因,对中国传统图案的继承、创新和在新时代的运用进行探索性研究。
直到现在,常沙娜都认为:“如果不是在那个百废待兴的特定的年代,不是因为德高望重的梁林二位先生不拘一格地推荐,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意外的机缘改变了我的一生。”
在林徽因的指导下,常沙娜开始大胆地将敦煌元素糅进北京特种工艺——景泰蓝中。她为1952年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设计了一批具敦煌装饰风格、有和平鸽形象的丝巾和景泰蓝台灯、香烟盒等纪念礼品,这是敦煌艺术第一次进入日用品设计,这一创新设计获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代表新中国的新礼物”。



景泰蓝和平鸽大盘(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礼品)
林徽因手把手的指导,让常沙娜获得了美学和图案创作的有效训练,也开启了她投入工艺美术设计、教育事业的人生篇章。“我是从二位先生身边走出来,踏入自己的人生的。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像骆驼反刍一样一点点加深着对他们的理解,一步步体会着他们的伟大。”
1953年,国家改革教学体制,院系调整,常沙娜被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任教。那几年,她先后参加了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1954年)、首都剧场(1955年)等多项建筑的装饰设计。
1956年周总理亲自批示,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原班人马为基础建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她又成为工艺美院染织系的一名教师。之后学院师生承担了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筹建的首都“十大建筑”装饰设计任务。常沙娜被分到了人民大会堂组。“要借鉴民族传统,要探索创新中国建筑艺术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万人大会堂是人民的会堂,台上台下应该融为一体,要表现‘海天一色、浑然一体’的形式和功能,不要用包厢……”这是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期间周总理的指示,至今常沙娜都记忆犹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八个字也影响了她一辈子的设计思想。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华灯

受敦煌藻井图案启发,常沙娜设计出了美妙绝伦而富有敦煌韵味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装饰,同时设计了大会堂建筑外立面的琉璃瓦门楣、台阶上花岗岩浮雕的须弥座图案等。它们当年受到了从国家领导人到专业人士的一致认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也依旧经得起时代更迭的考验,风采不减。“十大建筑如同一个个高品质的训练场,极好地锻炼了一批年轻的工艺美院人,促进了工艺美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夯实了这个专业的基本功。”

人生起落:无学历院长

然而,1966年文革浩劫开始。因为在法国生活和赴美留学的经历,常沙娜被认定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小姐”,多次被批斗,身体受到极大损伤,但她仍不忘有机会时继续创作。1970年,在河北农村下放时,她就地取材,在田间地头画土豆花、花生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她直言自己“感受到了获得自由的喜悦”,从此她开始常年描摹花卉,从大自然汲取创作灵感。



常沙娜给染织系学生上图案课
所幸的是,1972年,她终于因参加“中国出土文物展”的筹备工作得以调回北京,并赴长沙临摹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文物饰样。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新生进校,工艺美院教师们无比珍惜重新获得的教学机会,每个人都怀着满腔热忱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常沙娜担任了染织系77级的班主任,以真挚的关爱、成熟的心态,无微不至地呵护这些百里挑一、经历坎坷的年轻人。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她带出来的学生今天多已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在社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她事业迎来新高峰时,父亲也专门写信给她,提醒她“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也应该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的时候了。”
1981年在中央提出“领导干部年轻化”的大形势下,常沙娜的生活又发生了重大转变——她被任命为中央工艺美院副院长。怀着忐忑的心情,常沙娜听从老院长的建议,将“要依靠全院教职工、要依靠党委、要努力学习、要全力以赴、要舍得为学院做出个人的牺牲”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和鞭策。次年,常沙娜又被国务院委以正院长重任,成为中国唯一一名无学历的女院长,开始整整十五年的院长生涯,在担任院长期间,她仍坚持给学生授课,“当院长以后,我心底的愿望还是不要脱离专业,不能在艺术上退步,所以我始终坚持在染织系上 课......学生们特别欢迎我,他们课前早早就把教室收拾干净,规规矩矩地等我来; 我也一定提前准备好讲义,整理好示范作品,按时来到课堂。学生喜欢上我的课除了教学本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希望有个和院长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借此反映一些实际问题。”
改革开放为工艺美院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常沙娜邀请平山郁夫等日本、德国的一流艺术家来校授课,一方面积极派遣学院师生去国外深造,并大胆决策在巴黎为学院买了两套工作室,真正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教学工作再繁忙,常沙娜依旧心系敦煌,多次赴敦煌摹绘、整理,编著了《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一书,这本书不仅是中国历代服饰和织造、印染工艺的重要记载资料,也得以让世人有幸欣赏到千百年来绚烂辉煌的敦煌服饰艺术成果,并成为后来国内众多服装设计师的教材及灵感来源。
继承传统文脉,并将之在设计中弘扬创新,师法自然,向大自然学习,一直是常沙娜在工艺美院倡导的两大教育、设计理念,这一理念也深深影响了工艺美术设计教育。她自己也是坚定不移的实践者。
1997年,常沙娜受命主持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政府的雕塑形纪念礼品方案设计工作。她设计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方案最终获选,这一方案就是临摹大自然中的紫荆花时获得的灵感。时至今日,看到金灿灿的紫荆花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盛开,看到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成功艺术设计几乎均出自工艺美院人之手,她由衷为自己奉献出的一切感到欣慰和自豪。



常沙娜在香港金紫荆广场与“紫荆花”合影

此生无憾:一世敦煌人

1998年1月,已经延期两届的常沙娜从工艺美院院长岗位退下以后,继续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等多项社会要职。1999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后,常沙娜被聘为清华校务委员会会员。



虽然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但她的心性永远是一个艺术家,她说“敦煌是我的根”,而听着音乐画花则是她生活中莫大的享受,敦煌壁画的笔触也深深被她融入笔下的花卉。正因为饱含发自内心的爱,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品种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真的自然之美,极富生命力。它们在忙忙碌碌的现代人面前静静开放,亲切地抚慰疲惫的心灵,把人们的精神带回大自然的怀抱。
常沙娜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古老的法国谚语:“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也许就是她对自己一生的注脚。2008年,常沙娜被诊断患了乳腺癌,她毫不犹豫地进了手术室,把自己交给了医生。可喜的是,当时已经77岁高龄的常沙娜,在亲人和学生的关爱下,成功战胜病魔。“我从这场病看到了生命的坚韧,更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我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骥’了,必须珍惜宝贵的时间,努力奋蹄。”



常沙娜作品《丁香》(铜版)

如今,这位年近九旬的“敦煌少女”,也践行着自己的承诺,敦煌的一切都牵挂着她的心,见到好看的花她还要激动地写生,凡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与弘扬敦煌有关的工作她都义不容辞积极去做。“这一辈子有苦有乐,有荣有辱,有与亲人的悲欢离合,有为理想的奋斗献身”,即使已经“快要走到人生边上”,她依旧将无限深情倾注笔端,继续坚持自己“为社会、为国家能做点什么就做什么”的信仰,继续描绘自己艺术人生的华章。
衷心感谢常沙娜先生提供照片
部分素材来源:清华大学、搜狐网、常沙娜自传《黄沙与蓝天》

  • 特别提示

从2016年4月19日起,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系列活动列入《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并按该课程要求举办,请在读本科生提前领票,凭票并携带学生IC卡刷卡入场,入场时间为演讲当日15:30。

  • 活动信息
人文清华常沙娜专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先生讲述敦煌故事 。
【开讲时间】
2019年4月21日(周日)16:00
【入场时间】
15:30
【地点】
清华大学 新清华学堂

  • 赠票赠书活动
关于敦煌,你有什么问题希望向常沙娜先生求教?欢迎关注“人文清华讲坛”微信公众号并积极留言。
我们将选取精彩留言进行抽奖,抽取50位赠送入场票,10位赠送常沙娜教授的自传《黄沙与蓝天——常沙娜人生回忆》(仅限讲坛当日现场领取)

  • 领票攻略
【领票时间】
4月18日 周四 12:00
开始领票 领完即止
【领票地点】
新清华学堂票厅(新清华学堂东南角)
学生服务中心总服务台109房间
【领票办法】
持本人高校或中学学生证/教工证,
每人每证限领两张
【线上抢票】
关注人文清华公众号,获取抢票通道二维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湖南吉美生物、湖南尚悦公司因民间借贷纠纷被冻结账户3668万

下一篇:空山书院︱安徽省省级重点规划研学康养项目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2-22 22:34 , Processed in 0.440968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