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保生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2 05:3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10| 评论: 0

进入夏季,雨水渐多。

又是一场雨。在娄烦县天池店乡舍窠沟流域,绿油油的山坡熠熠放光,淡淡的草香沁人心脾。水土流失治理“锁”住了这里的山和水,生态变好了,脱贫路宽了!对比过去,当地村民感慨万千。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作为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我省水土流失面积约有10.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近两年来,我省创新思路方法,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让山川焕颜,水土重生。

综合治理,让穷山恶水变身青山绿水

冲毁土地,破坏农田;剥蚀土壤,减退肥力;堵塞河道、淤积水库……水土流失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解决这一生态问题的出路在哪儿?

一方面,我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扎实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的实施,探索适宜山西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沟道建设淤地坝、治滩整地,荒山荒坡植树种草等方式,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合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十年九不收、谁见谁发愁。”走进阳高县大泉山,听到当地人曾经这样说。

大泉山不高,海拔只有1200米左右,属于燕山山脉的余段,境内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借助小流域治理,通过产业与水保生态相结合,科学推进水土治理。目前已造林6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0%,丰润了山色,改变了生活。

炎炎烈日,站在大泉山凤凰台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绿色林海边缘,是同样一望无际的蔚蓝天空。蓝绿之间,色彩斑斓的野花竞相盛开,十分迷人。县水务局局长刘兴明说,大泉山之变,是新时代水保生态建设的缩影,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治理水土流失,筑起生态屏障。

在永和,探索出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水保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水土流失治理度达68.17%;在榆社,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坝滩联合整治等项目,为当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奠定了基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0平方公里,增加林草覆盖率21.48%。

针对区域水土流失面大、治理资金紧缺等难题,我省整合各类资金,大力开展集中连片治理,良好效果有目共睹。大同、朔州各县区将水保重点治理项目与当地生态治理相结合,总体规划、连片治理、规模推进,建成130多处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万亩以上生态防护工程。

“保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0%。

2017年12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山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提出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加快建设美丽山西,水土流失治理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全省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5万亩。

创新机制,让民营企业活跃水保产业

只要有空,年过五十的周所肉,就会跑到山上转一圈,在他的生态农业庄园里深深地嗅一下,他说只有这样才踏实。

周所肉是忻州周通煤业集团的董事长。2012年,忻州周通煤业集团以土地流转形式,取得中寨沟流域70年的使用权,计划用5年多时间、投资3亿多元,倾力打造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庄园。

沟壑、黄土、荒凉曾是这里的容颜,如今已变成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农业庄园。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带动周边1000户农户加盟,年增加农民收入2800多万元。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小流域承包第一人苗混瞒在河曲县产生,到90年代初全国“四荒”拍卖第一槌在岚县敲响……我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创新不断。进入新世纪后,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让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念起了“水保经”。

民营水保为何能蓬勃发展?简单地说,一是明确权属,使承包治理户放心干;二是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使承包治理企业放手干。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民营水保户30万户,累计投入水保治理资金30多亿元,治理面积达8200多平方公里。

琪尔康公司是较早进入“水保产业”的企业之一,十几年来承包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利用土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余平方公里,营造翅果油树7万多亩,并开发出翅果油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50多个,年销售收入3亿多元。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2万多名群众从中受益。

机制一创新,满眼新气象。据测算:企业治理水土流失,周期一般只有3-4年,比其他形式快1倍,经济效益高2-3倍;一般治理开发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常年雇用的劳动力平均在10人左右,每人每月工资2000多元。

治理规模大、投入密度高、综合效益好是企业参与水保生态治理呈现的鲜明特点。

7月份,左权县鲜淼葡萄庄园迎来了最美时节。循着绿色的召唤,穿行在葡萄园里,满目翠绿,花果飘香,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景象。

鲜淼葡萄庄园是由左权县鸿兴鲜淼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租赁荒山荒坡2430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提供苗木、技术、管理,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建设,产品由庄园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同时,每年还吸纳200位当地农民就业。

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主任蔡继清介绍,资金不足是推进水土保持治理的一大障碍。导入市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聚合民间资金,有利于提高治理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精准施策,让水保生态筑牢脱贫基石

贫穷与水土流失如影随形。如何让“穷山恶水”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水保建设者们不断探索。

让绿色赶走贫困,绿色才永不褪色。实践中,我省把水保综合治理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借助坝滩联治、坡改梯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山地核桃、双季槐、翅果油树等兼具保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济植物,亩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既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又巩固提升治理成果。

平顺县打开思路,围绕宜林地、林缘地、梯田地等地块,大力推广连翘种植,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水保生态建设、群众增收相互促进的新路子,让“连翘”成为“摇钱树”;隰县大胆创新,采取“山上梨果、山下粮田、坡面草灌”治理模式,超六成的水土流失区域得到治理,“致富梦”圆在梨果。

荒山披绿衣,沟壑变耕地。得益于坡耕地项目的实施,天镇县米薪关镇提高了生态颜值,强壮了脱贫筋骨。

米薪关镇位于县城东南部,全镇耕地10.12万亩,其中坡耕地就有6.3万亩。从2015年开始,按照“山、水、田、路、村”规划思路,整合资源,综合实施坡改梯项目,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平整的梯田保住了水土,也助谷大屯村打开了贫困之锁。村民吕尚是典型的因学致贫户,两个孩子一个初中、一个高中,一年各种花费需要1万多元。“以前一场大雨全冲没,哪敢指望,产量低得可怜。”说起曾经的“苦”,吕尚尤感现在的“甜”:坡改梯后,水土不跑了,产量提高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也足了!

留住一方水土,才能留住乡愁。

作为深度贫困县,沟壑多、坡地多是石楼的县情。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石楼提出了“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所谓沟域经济,就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产业发展为方向,以生态治理为措施,引导企业投入植树造林、治沟造地、矿山生态修复,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龙交乡寨子上村,昔日杂草丛生的长咀沟,如今建起了养鱼池、养牛场、养羊场,沿着沟道蜿蜒而去,荒沟荒坡华丽变身为“好江南”。目前全县已治理沟壑100多条,绿化荒山1.1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带动贫困户500多户。

“在绿中富,在富中绿”。省水利厅厅长常书铭表示,治山治水始终要紧扣以人民为中心这个主题,保持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以水保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带领群众治穷致富。

绿色不断延展,希望不断升腾。伴随着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文明理念在三晋大地的不断播撒,美丽山西的图景将会清晰明朗。

本报记者 赵建军 本报通讯员 王秀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直销与市场:琪尔康再遭扒皮 大肆搞挂靠报大单无视法律法规

下一篇:加盟制“搞垮”实体经济?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2-22 23:27 , Processed in 0.365019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