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回访记

2022-6-19 21: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36| 评论: 0



“创新方程式”的万华求解

六月的烟台,如夏花般绚烂。万华的技术创新,正如火如荼。

“我们利用新开发的‘六代半’技术,再投一点钱,MDI 产能就能增加10万吨,达到120万吨。”昨日,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非常形象地介绍,万华的“MDI6plus”单套装置将于下半年投产,万华MDI技术也将进入“六代+”。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万华考察时鼓励我们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四年来我们牢记殷殷嘱托,一以贯之谋改革求创新,万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争取2025年进入全球化工十强,早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为国家、为山东省和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万华力量。”他表示。



YMG全媒体记者 侯召溪

四年来,万华人奋力攻关,自主研发了一大批世界一流技术,打破了20项“卡脖子”技术,并持续推进研发成果产业化,销售收入从600多亿元增长到1400多亿元,净利润从百亿元级跨入200亿元级,均创历史新高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一家全球化运营的化工新材料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昔日生产合成革的传统国企起步,技术创新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长为全球聚氨酯行业领军者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代代万华人在孜孜不倦书写好“化学方程式”的同时,更成功求解了致力企业长远发展、为国分忧的“创新方程式”,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求解“创新方程式”,万华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比别的任何企业,似乎都更为深刻。

谁曾想,万华的核心产业创新之路,竞是被逼上梁山的。

那是一件令万华倍感屈辱的往事。40多年前,万华从日本引进了一套年产1万吨MDI装置。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设备总是不停地停车检修,结果1万吨的设计产能10年都未达产。无奈之下,万华寻求与多家国际知名化工企业开始了长达4年的技术引进谈判。当对方把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搞清楚后,竟决定自己建厂。

“我们这才幡然醒悟,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引不来的,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廖增太沉重地说。

正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痛”,让万华人在技术创新上有着更深的执念。在长期的创新实践中,万华始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成功重奖,形成了“敢想、敢干,锲而不舍,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创新理念。

经过持续不断的自主研发,万华成功开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DI生产技术,并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MDI供应商。

“如果新建一套年产50万吨的MDI装置,投资将近几十个亿,而万华通过技术创新在原有装置上进行改进,仅仅投资1个多亿就实现了。”廖增太兴奋地说。

ADI是生产高端聚氨酯的关键材料,被誉为“聚氨酯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广泛应用于飞机、高铁涂层等领域,但生产技术却长期以来被国外垄断。万华对这一产品生产技术的攻克用了16年,前前后后换了三批研发团队,投入近18亿元。最终万华成功啃下了ADI这块硬骨头,成为全球第五家拥有ADI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的企业,该创新成果也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回忆起产品研发的过往,万华化学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胡兵波深有感触:产品研发期间曾遇到公司效益很差的处境,要不要继续投资搞下去?公司领导给出的答复是:“哪怕干抹布拧出一滴水也要上”;也曾遇到因研发失误,致公司装置停车损失6000万元,但研发进程并未受阻,万华“允许创新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

求解“创新方程式”,万华为创新提供公平、公正、有为有位,业绩导向的舞台。

万华全球研发中心中央研究院研发工程师孙康,从事万华自用催化剂研制工作。来万华虽然只有八年时间,但团队已经产业化的催化剂有八款。以氯化氢氧化技术所需催化剂为例,万华已经做到第六代。目前,这项技术世界上只有日本一家企业在做技术转让,但是万华开发成功后,每生产一吨氯气的成本只有日本的1/10左右。

万华PO项目投资将近40亿元,但项目启动时团队成员大部分不到30岁,即使经过这么多年的项目开发,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仍不足40岁。最终,PO项目研发取得成功,并打破了国外垄断。孙康感慨道,万华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非常好的创新理念和干事平台,让我们年轻人去做事业。



YMG全媒体记者 侯召溪

“在万华,我们为全体员工创建没有裙带关系、没有山头主义、没有利益输送、风清气正、文化纯净、公平公正,有为有位、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并作为企业核心工作来抓。”廖增太说。

与一般企业不同,万华员工要晋升,必须通过专业和英语考试,以及上级、同级、下级进行的“360”评价,且考评要在前列,保证晋升员工是群众公认的。

“20多年来,我们管理层的亲属没有一个在万华揽一分钱工程、卖一分钱的产品。”廖增太说,万华是公开透明的。公司每年都搞“阳光万华345行动”,简单来说就是,3月申报、4月谈话、5月发倡议书。每年3月集中进行全员利益冲突申报,主要申报亲戚有没有和万华做生意的;4月份,对关键岗位集中开展廉洁谈话,对员工利益相关方进行劝退;5月,集中对公司几千个商业合作方发倡议书,进行廉洁规定宣讲告知——不能给万华员工送礼,不能腐蚀万华员工队伍,万华合作方公司负责人要将倡议书签字承诺后返回。



YMG全媒体记者 侯召溪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求解“创新方程式”,关键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万华的做法是,留住人心,留住事业。近年来,万华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已转化为良好口碑,经学长口口相传至高校。万华还提供不低于或者高于一线城市的薪酬待遇,让员工创新成果有价值,充分得到回报。

四年来,万华加快了人才聚集速度,员工总数从11000多人增长到19000多人,研发团队从1300多人扩大到3200多人,一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加盟,大大增强了万华的创新能力。“随着青年科研人员的经验不断增长,万华的研发工程师红利正在逐步释放。”胡兵波说。

吾将上下而求索。求解“创新方程式”,万华给出了自身答案,并以产业化成果充分印证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目前,万华已掌握国际首创的核心技术9项、打破国外垄断并成功产业化的技术几十项、中试成功即将产业化的技术10多项、在研“卡脖子”材料与产品10余项。万华在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新兴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加快布局,产业链结构持续优化。

万华,正以更加豪迈的姿态,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向前。



中集来福士:“绿色”动力劲正足

初夏的风,吹过芝罘湾畔。

俯瞰芝罘岛,一座座海上“巨无霸”高耸环护,这就是“蓝鲸系列”的母港——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



YMG全媒体记者 逄苗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视察。总书记撑着雨伞,趟着积水,先后查看了“蓝鲸1号”、海洋牧场平台等装备,详细了解高端海工装备自主设计建造情况,并同现场的海工人们一一握手。

“总书记嘱托大家,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王建中昨日受访时说。这份深情厚望,也激励着中集来福士挺进深蓝大海,坚定走好创新之路———四年来,中集来福士不断刷新自主创新进度条,不只是总书记看过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牧场平台,从海上油气田到海上粮仓再到海上风电,中集来福士不仅保持了在海工装备领域的优势,更不断突破核心技术,从传统钻井业务走向新能源领域,交出了一份“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答卷。

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足迹,在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厂区码头漫步,好一片繁忙景象:从南海载誉归来的“蓝鲸”姊妹平台巍峨伫立,高耸的龙门吊机隆隆作响,各种工程车来回穿梭……处处热火朝天、生机勃勃。



YMG全媒体记者 逄苗

4月29日,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号令,身着蓝色工装的技术工人启动了水下切割机。瞬间,钢花飞舞,流光溢彩,中集来福士烟台建造基地的钢料加工工区,迎来了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由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3060”系列2200T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船在这里切割下了第一块钢板,标志着这个项目正式开工建造。“船长133米、宽53米、型深11米,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在钢料加工工区,中集来福士战略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陈长勇向记者一一介绍该项目的基本参数,“与国内同类型船型相比,它更能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装载能力、吊重能力、作业水深最大的海上风电安装船。”

风从“海上”来,是中集来福士大海洋产业新图景中一抹灵动的亮色。2020年,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中集人为此感到很振奋,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中集来福士自主创新的全新突破,“3060”系列海上风电安装船是为匹配国家绿色能源战略而生,由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该船总可变载荷达到10000吨,可装载4套13MW 或3套16MW海上风机;主吊机站立吊重能力2200吨,浮吊能力1100吨;主吊机吊高主钩主甲板以上160米,辅钩主甲板以上188米,可满足未来20MW风机的安装;3060风电安装船在入泥10米,气隙11米情况下最大作业水深达到70米,其总体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YMG全媒体记者 逄苗

创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丰富的风能资源及对陆上风电占地多、噪声大等缺点的克服,使得海上风电这一绿色能源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但产业发展仍面临成本不降反升、安装船短缺等瓶颈。”中集来福士战略研发中心主任潘细录坦言。随着海上风电正从近岸“驶向”远海,持续扩大“作战”半径,深水远海风能资源更丰富且不占据岸线和航道资源,但造价也大幅增加。

“走向更深海域后,现有近岸固定式风机无法满足经济性等各方面要求,要发展为大功率、漂浮式。”潘细录说,传统海洋平台要承受水动力载荷,而浮式风机有效发电得承受水动力与气动双重载荷,在多重力量交互下,保证风机稳定安全作业至少涉及两项核心技术:一是一体化耦合疲劳分析技术,再就是锚泊定位技术。在此基础上,因风电项目较油气项目能源密度差异大,技术方案必须考虑经济性。“这些新课题无法突破,就无法产业化,中集来福士正联合相关合作伙伴就此进行攻关。”潘细录介绍。

开拓新业务,中集来福士始终以研发打头。经过不懈努力和无数次的尝试,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的浮式风机已在上海交通大学完成水池试验,首台样机即将于今年下半年在福建风电场安装就位。



YMG全媒体记者 逄苗

中集来福士瞄准绿色能源这一领域发力,目前新业务茁壮成长:自主设计面向深远海的三款浮式风电基础,已完成水池实验,并与壳牌、挪威国油、中国电建等针对商业化项目,开展产业化合作。承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高端风电装备设计建造进入国际一流水平。成立了“集风新能源”海上风电运维公司,自主设计风电运维母船,建设风电运维母港,提供海上风电运维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提前布局,抢占海上风电运维这块有长期、持续、稳定收入的新市场,海上风电订单现已占订单总额的40%。

为“碳达峰、碳中和”持续贡献中集力量。去年,中集来福士先后与国电投、中广核、华能、华电、三峡能源、挪威国油等国内外领先企业牵手,朋友圈不断扩大。联合华电重工、博强重工发起“绿色践行者”倡议,得到业内广泛响应。

“能够在海上风电领域取得较好的成绩,是我们‘海工自信’的体现,更是海工能力的延伸。”潘细录自豪地说。历经多年磨砺,中集来福士在深水油气平台设计建造这个被发达国家垄断的领域,建立起国人的“海工自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集来福士并非只是简单嫁接传统海工装备技术经验,而是以持续的自主创新在更多新动能领域吹响从“跟跑”转向“并行”甚至“领跑”的号角。

1

2019年6月,极地恶劣海域钻井平台“仙境烟台”号开赴挪威北海作业表现优异,擦亮了中国高端制造品牌。

2

2020年3月,“蓝鲸2号”实施我国第二轮可燃冰试采,创造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3

2021年6月,亚洲最大量产型深水智能网箱“经海001号”顺利安置在长岛南隍城海域,标志着烟台现代海洋渔业规模化、生态化、智能化养殖掀开了新篇章。

……

如今,中集来福士更加注重自主研发、自主设计,成立专业团队,正在碳捕捉、海上浮式光伏、海上新能源制氢、海上数据中心等方面展开布局。通过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国产化率大幅提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00%的突破。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经略海洋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王建中说。四年来,中集来福士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近千名研发工程师自力更生,提高核心竞争力,取得授权专利143件。今年5月24日,国丰集团和中集合资成立的海洋科技集团完成工商注册,它将作为烟台市深海产业发展引领平台,成为海洋油气、海洋蛋白、海洋清洁能源等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角色。



YMG全媒体记者 逄苗

不负厚望,感恩奋进。随着新业务的稳步推进,一幅海域综合开发的壮丽图景徐徐展开:一望无际的海上风场,一座座巨型风机随风转动,其间分布着整齐的浮式光伏,深水网箱星罗棋布,海上制氢平台就地用清洁电力把海水电解成氢气,一艘艘电动或氢燃料电池的风电运维船、活鱼运输船、CO2运输船来回穿梭,海上充电宝、加氢站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动力,中集海工为我国能源安全、蓝色粮仓贡献力量。

牢记嘱托,逐梦前行。随着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体系的构建,海域开发、海洋产业、海洋科学连接融合,中集来福士将绘就波澜壮阔的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蓝图。



蓬莱阁:文化创新脉动“人间仙境”

海风萧萧,烟雨蒙蒙。6月的蓬莱阁,迎来了一年中最清爽的时节。

四年前,历经近千年岁月的蓬莱阁烙印了新的历史印记。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登上蓬莱阁主阁,远眺黄渤海分界线,俯瞰蓬莱水城,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

重要节点,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四年来,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蓬莱阁在做好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追赶超越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再次探访生机勃勃的千年古阁。在一砖一瓦、一步一景中,走进这幅徐徐展开的新的时代画卷。

守住“看得见”的文化根脉

端午时节的蓬莱阁,草木繁茂,绿水依依,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绿水青山与文化遗迹的完美融合,是这幅画卷中最亮眼的“封面”。

蓬莱阁古建筑群里蕴藏着八仙文化的丰富内涵、“海市蜃楼”的神秘奇观,无数珍贵的历史遗存为这里注入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YMG全媒体记者 张洁

“要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蓬莱阁加大建筑单体文物保护的修缮力度,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安全防护,守住这片“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根脉。

修旧如旧,又坚固如新。四年来,蓬莱阁实施丹崖山西部后崖边坡治理加固工程,维修了蓬莱阁主阁、天后宫、龙王宫、三清殿等建筑单体的地砖、院墙、屋顶和屋脊构建。2021年以来,又陆续完成了丹崖山岩体加固、小海南岸护坡护墙修缮、安防消防系统改造升级等重大工程,让文物文化资源永续利用。

如今,站在“海不扬波”平台上,仙风海韵依旧,历经海浪洗礼的丹崖山愈加“坚强”。“我们将以文化为根基,深入研究、大力弘扬蓬莱阁优秀传统文化。”蓬莱阁景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委员范丽告诉记者,蓬莱阁将继续强化文化文物、重点项目的课题研究、梳理、论证,推动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于中心工作。

蓬莱阁的“守护”之路,是烟台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的写照。

“十三五”以来,我市实施了烟台山建筑群、蓬莱阁等43项重点文保单位修缮工程;去年以来,对朝阳街、奇山所160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近三年来,考古勘探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发现战国时期水井遗址等遗址遗迹447处,岳石文化时期文物500余件,让文物在新时代绽放新风采。

传承“打得响”的文化故事

翻开这幅历史画卷的卷轴,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繁华盛景、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家国情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文化,是这座千年古阁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智慧启迪。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凭栏察看水城炮台和古代舰船入海口,听取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操练水师、保卫海防等历史介绍,对戚继光的民族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YMG全媒体记者 张洁

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才能从容应对时代赋予的挑战。四年来,牢记总书记嘱托,蓬莱阁景区大力弘扬戚继光文化,参与建设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蓬莱教学区,突出“海洋强国和民族精神”主题,打造成为传播历史文化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吸引党政机关干部和中小学生前来研学。

“我们坚持文化引领,将蓬莱阁景区特有的戚继光文化、海丝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文化高地。”范丽告诉记者,作为现代化的党性教育基地,戚继光纪念馆开发了巡阅海防、解围仙游、汤泉大阅等多媒体大秀,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每一次现代声光电技术的生动演绎与情景再现中愈加浸润人心。

用传统文化之美坚定文化自信。在烟台,无数如戚继光一般的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在润物无声中激励着后人前行,书写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如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为弘扬中华文明贡献烟台力量?烟台将利用3年时间,全面实施“烟台文化”品牌系列工程。



YMG全媒体记者 张洁

打响红色文化品牌。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行动,开展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革命旧址保护展示示范、民族民主革命主题文物保护展示三大工程;实施红色文化宣传展示专项行动,以百年党史历史资源保护展示、红色文化主题展览、红色文化宣传传播、红色旅游品牌打造四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弘扬胶东革命精神。

打响海洋文化品牌。实施城市精神弘扬专项行动和人文历史展示专项行动,深化城市精神内核,打响烟台名人、地标品牌,树立烟台人文历史形象,以海洋文化提振烟台城市精神,引领海洋经济发展。

打响胶东文化品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专项行动,着力将胶东文化的精粹内化为烟台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审美价值追求和科学文化素养,使烟台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留存和传承。开展胶东文化挖掘展示专项行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胶东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从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打造“传得开”的城市形象

登上蓬莱阁主阁,俯瞰蓬莱水城,这里是古时的登州港,唐宋时期的重要门户和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之一。

昔日登州古港,丝竹笙歌,商贾云集;今朝仙山琼阁,云雾缠绕,气象万千。

目前,烟台已与“一带一路”64个沿线国家建立起了多领域的贸易往来,获评中国“一带一路”最具活力城市。



YMG全媒体记者 张洁

“传承”“开放”“融合”“创新”,是这座千年古城永焕新活力的“密码”——

立足千年古城文化传承。“邂逅唐宋,梦回登州”,以蓬莱阁为龙头、十里画河为轴线、古建筑群为纽带,注重历史传统和风貌格局的保护延续,复兴蓬莱历史城区;

让景区文化“走出去”。蓬莱阁先后与央视《百家讲坛》《国宝档案》、韩国MBC电视台《海上丝绸之路》等栏目合作,推出系列文物专题片。策划开展“八仙游齐鲁”主题营销活动,通过“八仙快闪路演+地域联合搭台+线上线下宣传”浸入式营销手段,放大蓬莱阁景区文化IP效应;

促进文化旅游深入发展。完善传统文化景区旅游业态,增加沉浸式、互动式文化体验项目。通过蓬莱阁建阁960周年文化活动扩大蓬莱阁影响力,《天龙八部手游》线下主题沉浸体验馆在八仙过海景区正式揭牌;

加快文创产品落地步伐。相继推出八仙飘带、八仙丝巾、蓬莱阁口罩、文创雪糕等文创产品,将蓬莱阁独特的IP元素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展现文化的原生魅力。

不仅在蓬莱,放眼全市,一条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逐渐清晰。

围绕红色文化、海洋文化、胶东民俗文化、八仙文化等优势地域文化,烟台开展“五个一批”挖掘、阐释、推广工作,树立城市文化新引领,加快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开放一批文化遗址。坚持“先考古,后出让”,做好主动性考古发掘,高效保障市级重大项目实施。公布烟台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做好省第二批革命文物普查申报,争创国家(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等,对外开放考古遗址公园4个。

打造一批特色场馆。出台加强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挥烟台市博物馆“一馆引领”作用,培育打造中心城区、招远、莱阳、蓬长四个特色馆群,构建“一馆四群”格局。



YMG全媒体记者 张洁

创演一批艺术精品。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发专业院团创演活力。聚焦喜迎二十大等重大主题,新创提升舞台剧目10部、群文作品10件、影视作品2部。新创优秀美术作品20件,打造6处写生基地,做强“写生烟台”品牌。

举办一批精品展览。自主办、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推出重大主题展、地域文化展、名家邀请展等高水平展览30场次以上,同时,积极参加上级重要展览。

培育一批“烟台好礼”。落实“山东手造”工程部署,培育打造一批“烟台手造”重点产业集群、非遗工坊,争取更多“烟台手造”进入“山东手造”项目库,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和“好品山东”品牌体系。通过“出台一个专项意见、设计一个品牌logo、构建一个产品体系、搭建一个展销平台网络、举办一项品牌赛事”,统筹培育“烟台好礼”品牌。

时间的年轮滚滚向前,牢记嘱托,这幅山海间的时代画卷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崭新的姿态和蓬勃的朝气再续新的笔墨。

YMG全媒体记者 侯召溪 逄苗 张洁

责任编辑:王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曝光 | 中脉、康恩贝、如新、美乐家……直销疯狂何时休?

下一篇:快看,别墅断桥门窗加盟需要验证这几大点……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2-22 21:29 , Processed in 0.494620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