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股 消费股投资经验

2024-12-6 01:39| 发布者: 凡尘莲花1| 查看: 112| 评论: 0

消费品可分为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两大类。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家电、汽车、房产、高档奢侈品等。快速消费品,即快消品,属于生活日常用品,使用对象主要面向居民消费群体。快消品消耗速度快,消费者购买频次高,重复购买特征明显,因此日常使用量特别大。典型的快消品主要分布在食品、饮料、酒类、日化用品、健康保健品、非处方药(OTC)等领域。

虽然快消品一般属于价格不太高的生活日常用品,但是快消品行业却是催生世界超级跨国公司的领域。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快消品公司,比如,日化领域有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迪奥、汉高、资生堂等;食品饮料领域有雀巢、卡夫食品、达能、玛氏食品、强生、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酒精饮料领域有帝亚吉欧、保乐力加、百威英博、喜力控股、麒麟控股等;医药健康领域有强生、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雅培、惠氏、施贵宝等。
从世界范围来看,与其他行业公司相比,快消品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更为优异。据研究,美国股市1881-1990年期间,表现最好的行业是食品饮料、医疗、零售、个人和家庭用品,基本上属于快消品行业范畴。据统计,在美国同期标普500指数样本中,1957-2003年的46年内,涨幅最大的前20家公司大多为快消品企业,涨幅排名如表1-1所示。

长大股 消费股投资经验-1.jpg

表1-120家公司涨幅大小排名

以上20家公司中,除了克瑞、克罗格、壳牌石油外,其他基本属于快消品公司。其中,涨幅最大的是菲利浦·莫里斯,高达4626倍,漲幅少的也有几百倍。

如果取某一时间段计算,涨幅更为惊人,如:默克制药公司在约4000个交易日中上涨8000多倍;辉瑞制药在3300多个交易日中上涨4600多倍;先灵葆雅制药在3600多个交易日中上涨5500多倍;惠氏制药在4300多个交易日中上涨1000多倍。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拉长约50年,美国百年股市涨幅最大的股票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自上市起至今累计上涨了约5万倍。如果在1919年的历史低点买入可口可乐股票,回报简直是天文数字,迄今累计高达约23万倍。还有强生这样的典型快消品股票,自1944年上市以来股价累计上涨了约2.5万倍。

从经济发展历史形态来看,中国目前所处经济阶段很像30年前的日本和50年前的美国。美国股市快消品股票的表现为中国股市树立了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样本标杆。如今,中国人均收入与美国和日本虽然有10~20倍的差距,但是人均收入增幅已经达到快速上升阶段。中国城镇化进程要持续几十年,中国有世界最大基数的消费人群,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国民消费升级特征明显,消费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

在这个历史进程当中,一大批超级消费品公司,尤其是快消品公司,将大大受益于此并脱颖而出,甚至会成为世界级超级消费品公司。中国目前阶段是投资快消品的黄金时机。

其实,中国股市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有一些上市不足20年的快消品公司在资本市场表现得非常出色。比如:云南白药累计上涨了约100倍(20年期间,年化收益率高达约25%,甚至超过了美国第一涨幅股菲利浦·莫里斯),伊利股份累计上涨了约100倍,泸州老窖累计上涨了60多倍,双汇发展累计上涨了30多倍,东阿阿胶累计上涨了30多倍,贵州茅台累计上涨了约30倍,等等。相比上述标普500指数样本股票近50年的上涨表现来说,中国本土快消品股票还有约30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在复利的作用下,赶超上述样本并不是一件难事。

经济要“调结构”,股市也要“调结构”

按照2013年2月底的股价,美国股市市值最大的前20家公司如表1-2所示。

长大股 消费股投资经验-2.jpg

同期市值在1000亿人民币以上的中国公司分布见表1-3(包括A股、港股和在美上市股)。

长大股 消费股投资经验-3.jpg

表1-3 同期市值在1000亿人民币以上的中国公司分布


长大股 消费股投资经验-4.jpg

中美股市典型大市值个股排行表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在中国股市中,周期性的工业品股票是主流,权重大,金融地产、能源、矿业资源等工业品市值合计占总市值比例约为70%~80%;美国股市正相反,非周期性的消费品股票是主流,权重大,快消品企业更为突出,而工业品股票权重大约只占20%。

比如:美国股市中有关健康产品的股票市值占比约为20%,中国只有约3.6%;美国金融地产类股票占比约为16%,中国却高达约32%;美国工业原材料类股票占比约为4%,中国却高达约11%。

美国道琼斯指数(以下简称“道指”)中成分股的变迁见证了美国股市结构变化趋势。1896年5月26日,统计学家爱德华·琼斯和《华尔街日报》编辑兼道琼斯公司创建者之一的查尔斯·道联合创造了道琼斯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最初只有12只成分股,20世纪末期,英特尔、微软、家得宝和AT&T等企业被陆续补充进入成为新的成分股。2008年,美国银行、卡夫食品代替了霍尼韦尔等工业公司。

目前道指覆盖全美3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强生、宝洁、可口可乐、卡夫食品、麦当劳、默克制药、辉瑞制药、沃尔玛、Verizon电讯、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美国运通、迪士尼、惠普、IBM等),通过股价加权平均来计算,原来的工业品公司几乎全部被剔除出去,仅剩百年企业通用电气一家保留(其实,目前通用电气的主要盈利也是来自于金融业而非工业)。

道指从最初的工业股成员,到现在形成以食品、金融服务、电子、汽车、制药等以消费股为主的组合,是美国近百年来由工业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型的缩影,也是股市由工业型股市向消费型股市转型的缩影。再如,英国股市100年前铁路类公司市值几乎占据了整个市值的一半,但现在只有不到1%。

非周期性的消费股相比周期性的工业股业绩更为稳定,在股市大幅波动时,可以作为中流砥柱,减缓大盘过度波动。比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上证指数最大下跌幅度约为3/4,而道琼斯指数最大跌幅约为1/2,并且在2013年收复全部跌幅,再创新高。

由于以工业品股票为主导,中国股市对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特别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大幅波动。加之国内有一些知名消费品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如联想、恒安国际、百丽国际、蒙牛、雨润、腾讯、百度、新浪、网易、阿里巴巴等,没有在A股,而是选择在海外或香港上市,这使A股大型消费品股票更为稀缺,股市“抗震性”严重不足。

此外,由于中国A股上市指标严重向国有工业类企业倾斜,大批民营企业,尤其是涉及消费品的企业,如娃哈哈、万达等也没有在A股成功上市,进一步加剧了股市的结构失衡。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股市要想不受经济环境波动的影响并保持稳定上涨的局面,消费股市值权重至少要达到30%以上才行。

对比香港股市,港交所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国际知名消费品公司来港上市,以充实港股实力,优化港股结构。如普拉达、新秀丽、欧舒丹等已于近几年陆续上市,还有汇丰、渣打这样的跨国银行几十年来为香港股市的持续上涨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因此,中国经济需要“调结构”,中国股市更需要“调结构”;中国经济需要“放权”,股市更需要“放权”。邓小平曾说过,“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而如果把股市这着“棋”走好了,则中国金融就会“全盘皆活”,进而中国经济也会“全盘皆活”。中国股市应该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产业和先进企业的代表,中国股市应该成为以“消费升级”为特征的消费品企业和最有活力的民营企业的主战场。

中美股市差异是中美两国经济结构差异的真实写照。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品制造业大国。中国煤炭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钢铁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5%,水泥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化肥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化工化纤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5%,玻璃产品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船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2%,电解铝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5%,光伏产品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彩电约占全球出货量的49%,手机约占全球出货量的71%,集成电路约占全球出货量的91%。201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约为1900万辆,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位居世界第一,是美国的近2倍。据统计,世界500多种大类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的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一。

然而,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知名品牌,中国产品的增加值率约是日本的4.4%、美国的4.4%、德国的5.6%。也就是说,虽然产品标注为中国制造,但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在中国。中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生产,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 ,都必须以使用费的形式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能源资源消耗大,单位产品能耗高。比如: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都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11年总能耗折合标准煤34.8亿吨,占全世界总能耗的20.3%,但能源资源严重短缺,能源效率不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一些重化工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0%~50%。另外,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

中国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对进口的依存度都超过了50%。2012年,中国对外原油贸易逆差约2200亿美元,天然气逆差约为82亿美元,煤炭逆差约为270亿美元,累计能源逆差约为2500亿美元。铁矿石和铜逆差分别约为960亿美元和640亿美元。

此外,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逐渐上升,中国制造的成本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因此在总体上,中国投资品的产能相比消费品是过剩的,以重工业品和初级原材料品为主的投资品已经基本完成了历史性阶段发展,下一步必然让步于消费品的发展。

从人均国民收入和消费购买力来看,改革开放刚开始时中国GDP约为3600亿元,2011年约为52万亿元,增长了约144倍(未考虑物价因素);同期,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约350元/年增长为约2.46万元/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约130元/年增长为约0.79万元/年,增幅分别约为70倍和60倍(未考虑物价因素)。人均收入增幅只相当于GDP增幅的一半。

1978年,中国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位居第15名,2010年在世界上的排名已跃居到第二名;同期,中国人均收入在世界上的排名却从第90名跌落到第127名。

由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大幅低于整体经济的增长,受制于购买力的制约,消费因而难以扩大。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内生性自发调整,这种局面有望逐步得到扭转。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部分指标已于2011年出现拐点--最终消费率停止连续11年的下降,有望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最终消费因素也开始超越了资本形成因素。“春雨润物细无声”,这标志着“消费时代”正悄然来临。

伴随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股市“结构调整”的大幕也已经拉开。以汽车、家电、零售连锁、服装、食品饮料、医药、日用品、文化传媒教育、旅游等为主的消费类行业将成为股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将逐步占据主要权重。在消费品产业结构中,以食品饮料、医药、日用品等为代表,体现为“软资产”和“轻资产”的快消品,与以汽车、家电、零售连锁等为代表,体现为“硬资产”和“重资产”的耐用消费品相比,前者正处于快速长大的青春期阶段,后者已经经历了爆发期,开始步入中年迟暮阶段,快消品在未来股市结构中有着巨大发展空间。以“煤飞色舞”“两桶油”为代表的工业股行情被以“吃药喝酒”“民以食为天”为代表的消费股行情所取代是大势所趋,把握住了结构调整行情就把握住了中国股市命脉。

工业品转化为消费品才实现最终价值

简单来讲,全部物质财富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即工业品和消费品两大类,分别对应GDP支出法核算口径中的资本形成和消费总额两大部分。

生产资料一般指重工业产品,分布于采掘、机械、基建、石化冶炼等行业中,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属于周期性行业;生活资料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是由生产资料转化来的,厂房、设备、工具、原料等工业品在价值形态上最终将转换为日常生活消费品。消费品大部分归属于非周期行业,但是有些大额消费品也带有一些周期性特征,如房地产、汽车、首饰珠宝、家电、家具等。

消费品富足了,大家才会感觉生活质量提高了。工业品为消费品提供生产条件,在本质上是为消费品服务的。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还要落实并体现到消费品上,工业品转化为消费品才实现最终价值,着眼于消费品投资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相一致的。

当然,如果没有雄厚的生产资料工业做基础,生活资料的产出也会受限。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早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国牺牲了一部分生活资料工业的发展,腾出有限的资源来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工业。改革开放后的30年,又是工业投资品行业再次突飞猛进发展的年代,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驱动型模式实现的,投资在GDP中一直维持着很高的比例。不过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腾飞历史可以提供佐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起步阶段总是由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开始的,重化工业是国家工业的基础和脊梁。但是,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中等程度时,重化工业已经基本上可以满足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会接过经济发展的接力棒,迎来高速发展期,并引领国民经济向更有利于民生的方向转变。

在中国经济结构中,消费品产业比重一直偏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更要充分利用经济体的自发调整能力,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优化投资消费结构,使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边际贡献率呈现此消彼长、逐步优化的局面。

如今,中国在初级工业产品及工业要素产品方面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首位,工业产能已经进入集中释放的阶段,工业投资品的规模化生产效应必然会降低消费品的生产成本,提升消费品的生产效率,使国民物质财富更多向可享用的消费品转移。另外,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消费品行业比重的上升有助于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使经济的发展呈现平稳、高效、持续性和长久性的特点。

这几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消费总额和整体消费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比如: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6%;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30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近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约14%,高于GDP的实际增长速度。

有国外机构预测,2016年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零售市场,整体市场规模约达4.2万亿美元;2013年以后的未来4年,每年实际增长率有望维持在10%以上。未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消费品的性价比会不断得到提升,为消费能力的释放创造更好的条件。尤其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年轻消费者群体,这个群体中80后人数达2.34亿,特别是这个群体中的90后们,习惯了父母加四个老人所提供的资金支持,他们对未来更加乐观,将是未来的超级消费主力军,消费品的春天将持续几十年以上。

快消品投资要看“嘴脸”

快消品属于生活日常用品,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快消品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领域。

第一类是包装食品和各种饮料。包装食品包括火腿肠、乳制品、饼干、干果炒货、干鲜果、罐头食品、速冻食品、调味品、调味菜、粉丝、方便面、挂面、包装食用油、糖果、巧克力等;饮料包括饮用水、凉茶、茶饮料、碳酸饮料、功能饮料、果汁、果仁汁、奶饮料等。以上产品有包装的才是快消品,没有包装的属于农产品范畴。

另外有一些上市公司涉及粮油、米业、酵母、屠宰业、生鲜肉、海产品、番茄酱、菌类食品等领域,虽然有少部分产品既有包装也有品牌,在大卖场和超市也有售,但是公司大部分收入还是来源于工业或公司客户,而非消费者,加之农业类公司业绩受国家农业政策影响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不归入快消品产业范畴。

饮料行业快消属性最为明显,目前,中国饮料行业年产值约为1.2万亿元。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末,中国饮料市场饮用水、碳酸饮料、果汁、茶饮料、凉茶、功能饮料分别占据了约25.7%、21.9%、22.2%、16.4%、7.2%、6.6%的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中国饮料产量规模2002年为2025万吨,2012年为13024万吨,10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20%以上。某些细分产品增速惊人,例如2012年高端瓶装矿泉水市场全国零售量超过50万吨,市场总额达约108亿元,年增长率高达约43%;但是国产品牌高端水的市场份额仅约为10%~15%,国产品牌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第二类是烟酒。香烟属于国家专营,没有对应的上市公司;酒种类繁多,包括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保健酒等。目前,中国白酒业年产值约为4000亿元,啤酒业年产值约为1600亿元。

第三类是个人和家庭卫生护理品。包括化妆品、洗发护发品、洗涤用品、牙膏牙刷、剃须用品、纸巾、护理品等。

第四类是非处方药(OTC)和保健品。包括家庭常用必备药品、简易药品、中西医营养保健品等。目前,中国保健品行业年产值约为1300亿元。

快消品公司一般具备以下几点特征:一是轻资产,资本投资不太大,产能扩张耗时短,可以把握市场机遇,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应变;二是资金流转快,资金链断裂风险小,不像重资产公司那样遇到市场调整很容易倒掉;三是快消品的绝对价格通常不会太高,比如饮料里的奢侈品,进口巴黎水售价也就20多元一瓶,大家都买得起;四是虽然快消品创品牌很难,但是一旦拥有自有品牌,就会形成一定数量的忠实消费者,在重复购买行为中会被不断强化,品牌客户黏性强;五是快消品行业竞争非常激烈,马太效应明显,优秀的公司强者恒强,天下通吃,新进入者很难撼动原有行业寡头地位。

简单地说,快消品与生活中“健康、美丽、愉快”三要素密切相关。其中,健康、美丽是人生活的“面子”,愉快是人生活的“里子”。生活要兼顾“面子”和“里子”,幸福的人生要做到“面子”和“里子”和谐共存。

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快消品公司,包括在A股、H股在内,总计约100家,主要有以下公司。

食品饮料类:双汇发展、雨润食品、金字火腿、伊利、蒙牛、光明、贝因美、辉山乳业、合生元、现代牧业、雅士利国际、维他奶国际、三元股份、皇氏乳业、康师傅、统一、旺旺、中国食品(长城葡萄酒、福临门食用油、金帝巧克力、黄中皇黄酒、美滋滋干果)、华润创业(雪花啤酒、五丰鲜肉、合资的午后红茶和“Fire”直火烘焙咖啡、魔力饮料、怡宝饮料)、长寿花食用油、中炬高新(厨邦酱油)、上海梅林、南方食品、好想你枣业、洽洽食品、涪陵榨菜、恒顺醋业、加加食品、克明面业、三全食品、广州药业(王老吉)、承德露露、汇源果汁、西藏5100、天福茗茶等。白酒: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古井贡酒、酒鬼酒、维维股份、水井坊、金种子酒、青青稞酒、沱牌舍得、伊力特、老白干酒、海南椰岛等。

啤酒: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燕京啤酒、重庆啤酒、珠江啤酒等。

葡萄酒:张裕、中国食品(长城葡萄酒)、王朝酒业、通天酒业、中葡股份、莫高股份、皇台酒业、通葡股份等。

黄酒:古越龙山、金枫酒业等。

日化护理和家居用品:上海家化(佰草集、六神、美加净、高夫、双妹、家安清洁剂)、瑞贝卡、中顺洁柔、姚记扑克、广州浪奇、两面针、索芙特、恒安国际、维达国际、美即控股(面膜)、青蛙王子、霸王集团。

药品及保健品:云南白药、白云山(广州药业)、天士力、康美药业、同仁堂、东阿阿胶、华润三九、汤臣倍健、片仔癀、以岭药业、吉林敖东、哈药股份、中恒集团、丽珠集团、中新药业、通化东宝、桂林三金、鱼跃医疗、贵州百灵、仁和药业、奇正藏药、独一味、三精制药、广誉远、马应龙、山大华特、江中药业、太安堂、九芝堂、千金药业、汉森制药、武汉健民、通化金马、康芝药业、紫光古汉、交大昂立、佛慈制药、永生投资、桐君阁等。

在以上约100家快消品公司中,如果简单统计一下上市时间超过10年的个股涨幅,会发现约有30%的股票是所谓的10倍股(tenbagger股,10年上涨10倍股,年均复合增长约26%),牛股比例非常高。

每个人都离不开吃,离不开喝,离不开生老病死。选择快消品股票有个思路可以做参考--“身上不如头上,手里不如嘴里,看的不如吃的,吃的不如喝的”。

“身上不如头上”指的是现代人重视自身形象,相比内衣,人们更舍得在外衣上花钱;人们更在意自己的脸和头发的外在形象,用在脸上和头发上的日化用品要比身上的更讲究一些、更昂贵一些。因此,化妆品比洗涤品和服装的利润率要高很多。

“手里不如嘴里,看的不如吃的”指的是手表、手机、玩具这类和“手”有关系的行业,以及旅游、娱乐(电影)这类主要“用眼看”的行业的投资机会不如食品饮料这类和“嘴”有关系的行业多;“吃的不如喝的”指的是用“嘴”吃的固态食品不如用“嘴”喝的饮料利润率更高。

一张嘴、一张脸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两大核心。不管科技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围绕这两个核心的产业永远不会过时。抓住了嘴和脸,就抓住了投资的牛鼻子。

OTC药:医药行业中的快消品

医药行业中的快消品特指非处方药物。非处方药物,即OTC(Over The Counter),是消费者可不经过医生开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品,并且是不在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一般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全面考察,一般要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来验证,因此新药不可能成为OTC;非处方药是被实践检验过的老产品,轻易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被淘汰。

在非处方药OTC标识中,红底白字的是甲类,绿底白字的是乙类。甲乙两类OTC虽然都可以在药店购买,但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乙类非处方药除了可以在药店出售外,还可以在超市、宾馆、百货商店等处销售。

目前世界上OTC的主要类别有以下6种:解热镇痛药、镇咳抗感冒药、消化系统药、皮肤病用药、滋补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添加剂。中国公布的OTC类药品中,化学类一共有约1100多种,中药类有4300多种。非处方药主要包括感冒药、止咳药、镇痛药、助消化药、抗胃酸药、维生素类、驱虫药、滋补药、通便药、外用药、避孕药、护肤药等。

对于消费者来说,非处方药方便进行自我保健,可快速有效地缓解轻微病症。非处方药具有确切疗效、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便于贮存等优点。很多消费者通常认为,身体有些小毛病不算是疾病,调理一下就好了,不需要去医院开药方,这时非处方药可以派上用场,因此非处方药的市场非常大。

虽然“是药三分毒”,但是很多非处方药安全可靠,长期食用基本无毒副作用。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某些非处方药可以视同食品。比如说,骨质疏松需要治疗,吃些钙片就可以了;上火了,就喝些王老吉凉茶等。

中医思想体系是中国文化精髓,也是中国国粹。中医是中华民族对“天地人”三才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集大成后的思想结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辩证法”等哲学思想在传统中医中有很广泛和深刻的体现,“平衡”和“和谐”的理念在中医中无处不在。

此外,中医历来就有“儒”“医”相通的传统,儒家倡导“仁”,儒家称中医为“仁术”,“仁者爱人”;中医关于“中”的理念和儒学的“中庸”以及“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的思想是一脉相承并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的。

《黄帝内经》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神农本草经》把药品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延命,中品调性,下品治病”,上品延命指功能食品,中品调性指保健品,下品治病指药品;孙思邈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论。在药食同源理念下,中医形成“功能食品、保健品、中医药”三个不同的应用领域。

资料显示,在世界范围内,60%~95%的病症最初是用某种自我护理保健的形式来处理的。全世界有60%的人每天服用1种药品,其中约60%属于自我药疗。在美国,自用非处方药者要比看医生治疗者多4倍,90%以上的自用者对疗效满意,自我药疗现象在贫富之间没有差异。

中国有约3000家三级医院,约5000家二级医院,约38万家药店网点。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不同,后者实现销售主要靠关系和资源;前者主要的销售渠道是药店,如果没有品牌,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药店。因此,做非处方药投资一定要关注品牌企业。

目前,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健康医疗方面的需求将持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公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位于15~59岁劳动年龄的人口为93727万人,较2011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出现下降,为69.2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与劳动人口减少现象相伴随的是老龄人口的急剧增加。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 0.59个百分点。2012年10月,北京市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9.4%。上海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末,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高达24.6%。

中国属于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同时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到2020年之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会加剧,据预测,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目前中国处于老龄化加速化的初期,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人,人均医疗支出为其他年龄人的6~7倍。在中国人口占比为10%的65岁以上老人消耗了约30%~35%的医疗总费用。

从世界上来看,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比如瑞士以精密钟表制造闻名世界,但其健康养生产业规模已超过传统的钟表制造业,在GDP中的贡献约为30%。2007年,美国医疗卫生开支约为2.24万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人均支出约为7421美元,世界排名第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2.43万亿元人民币,仅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属于相对偏低的水平。在中国,医疗保健产业将是贯穿21世纪的朝阳产业。

美国股市权重最大的产业是医药和保健护理产业,权重约为20%,顶峰时期曾达约27%。目前在日本这一权重约为10%,而中国股市现在只有约3.6%,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单纯从商品效用的角度看,医药产品解决的是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医药产品是生活消费品中性价比最高的商品之一。医药健康产业受技术革命冲击小,自主定价空间大,很少受政策限制和管制,是比较理想的投资标的。生产非处方药物的上市公司可选标的较多,是中国快消品产业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群体,产生牛股的机会更多一些。

在中国股市,就医药行业投资机会而言,处方药不如非处方药。处方药中,抗生素制剂企业不如生物基因企业,尤其是治疗癌症、心血管、肝病等现代病的生物基因企业;非处方药中,事后治疗性的药品企业不如事前预防性的保健品企业。

比如,上市公司桂林三金的三金片配方独有,疗效非常好,在国内销售已30余年,市场占有率约为1/3,居国内抗泌尿系感染中成药市场第一位。但是三金片年销售量已经超过20亿片,除非中国尿路感染者数目激增,否则三金片的销售量很难有所突破。另外,桂林三金的西瓜霜年销量已经超过30亿片,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类似的例子还有马应龙的痔疮膏、江中制药的健胃消食片等。

目前,很多医药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纷纷进军快消品行业,有的还涉足日化和护理产业,希望可以成为中国的“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以岭药业接班完成!2022年利润超21亿,是以往3倍

下一篇:注入新动能,一年“装”进60亿元 河北武邑包装产业发展坚持数字化与绿色化并重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创业那点事 ( 湘ICP备17022177号-2 )

GMT+8, 2024-12-22 20:44 , Processed in 0.399087 second(s), 3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