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90 发表于 2022-2-22 19:28:13

明代用肥皂制作的上等药皂,有美白护肤去粉刺之效


欢迎关注紫禁生活馆~

在明代,肥皂已经普遍被使用。“肥皂”在宋代就出现了。而北宋灭亡以前,在北方都是用皂荚作清洁用品。



网络图片

明代肥皂的制作工艺发展得更为讲究。《仁斋直指》配方透露,肥皂荚肉有比较浓烈的“气息”,需要设法去除,最后做出的成品才会闻来清爽,而在明代的《竹屿山房杂部》中,有一款“十白散,去靥皯、粉刺、面垢”:

白芷、白芨、白蔹、白牵牛、白附子、白檀香、白茯苓、白蒺藜、白僵蚕、白丁香、蜜陀僧、三柰子、楮实子、桃仁、甘松、鹰条各等分。



网络图片

以肥皂角剖开,水浸柔,仰置釜中,取薄荷叶、芫荽迭满其腹,蒸退其气味。去弦、膜,炒。

同前药俱为细末,滴水,丸如龙眼大。每用糯米一溢作汤,颒面,擦之。浴身亦润泽。



北京定陵出土银皂盒

这个方子谈到了对肥皂荚的具体加工:从中剖开,先用水泡软,然后在荚腹内填满薄荷与香菜(芫荽),在水锅中蒸,将其原有的刺激气味去除,染上薄荷、香菜的气味。

接下来是去掉荚上的筋、膜,入锅炒过,再与其他药料一样地研成细末,混合在一起,用水调成龙眼大小的圆丸。这实际也是一种很讲究的药皂,不仅用于洗脸,也用于洗澡时洁净身体。



银皂盒底铭

明代冯梦龙辑《山歌》中有一首《烧香娘娘》,有这样的唱词:“讨一圆香圆肥皂打打身上,拆拽介两根安息香熏熏个衣裳。”

与《竹屿山房杂部》的配方互相形成了印证。难得的是,定陵中的金肥皂盒在出土时,盒中盛有“黑色圆形有机物两块”(《定陵》),显然正是明代宫廷用“肥皂”的珍贵遗存,也说明,把“肥皂”作成“丸”状,是长久沿用的做法。实际上,一直到清末,“猪胰皂”还是“圆团形”



北京定陵出土金皂盒

在《山歌》中,《烧香娘娘》是涉及肥皂的另一首俗曲。曲词用滑稽的语调讲述一位虚荣少妇去西湖烧香的整个过程,先讲她四处向邻里的大妈大姐借了一头首饰,然后开始收拾自己的形象,结果连一“圆”肥皂也需向相熟的街坊那里“讨”。



定陵出土的皂球

此曲开唱处,曲词就明言,是要通过这位“姐儿”的行为批评“城里人十分介轻狂”,以对比“乡下人十分老实”。身为“城里人”的这位少妇虽然穷得家徒四壁,但是,在去凑烧香的热闹之前,也一定要借块“香圆肥皂”洗澡,这应该是反映了明代发达地区城镇生活的卫生观念吧。
<hr/>
原文作者:孟晖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1年4月刊《慈禧太后的香肥皂》(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删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代用肥皂制作的上等药皂,有美白护肤去粉刺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