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口服液覆灭史:年售80亿的巨无霸,却因一老汉一年间灰飞烟灭
“三株口服液,造福全人类。”这是上世纪90年代,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广告,如今这个品牌,却仿佛消失了一般再也见不到了,而这一切的原因确实因为一名湖南的老汉。
要知道作为曾经山东最知名的品牌之一,鼎盛时期的三株口服液,可以说是保健品的半壁江山,年收入更是高达80亿,让这样的一个商业巨头,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背后的原因可想而知。
那么这个老汉是谁?他又是因为什么让这个商业巨头轰然倒塌的呢?
创始人吴炳新
吴炳新,那位创立了三株口服液的创业家,他老家在山东邹平的一个不富裕的农村,从小父母双亡,这些痛苦的经历在他心里刻下了痕迹,也锻炼了他不屈不挠的品格。
1958年,20岁的吴炳新踏进了包头矿务局的大门,从基础的会计做起,一步步爬到了销售科长的位置,这段国企生涯,为他日后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培养了他敏锐的市场洞察力,1982年,吴炳新看不上安稳的工作,决定辞去职务,勇敢地投身商海,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从最初的豆芽生意,到承包糕点厂和小商场,吴炳新展现了他非凡的商业头脑和行动力,但他真正赚到第一笔钱的,却是做保健品生意的。
当时他代理上海交大研发的“昂立一号”口服液,让吴炳新在短时间内赚取了巨额利润,也让他看到了保健品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1994年,56岁的吴炳新在山东济南创立了三株实业有限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产品——三株口服液。
这款以双歧杆菌为主要成分的口服液,在吴炳新的精心包装下,被赋予了近乎神奇的功效:预防感冒、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疲劳……这些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这种疗法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这样的宣传,在今天看来无疑是虚假宣传,但在信息相对闭塞的90年代,却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尤其是缺乏健康知识和辨别能力的广大农村消费者。
吴炳新懂得避锋,他没在热门时段投放电视广告,而是选了冷门的时段播长广告,这些长达七八分钟的广告,通过塑造爱国企业形象、专家权威论证和患者现身说法,将三株口服液包装成一个“民族品牌”、“良心企业”,并将其功效无限放大,深深地植入了消费者的心智。
吴炳新快速进军市场,选用了“先从农村起步再逐步攻占城市”的策略,他搭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四级营销网络,从村级的推广员到乡镇的宣传点,再到县级的办事机构和地级子公司,拥有超过15万销售人员,遍及农村的每个地方。
他们四处张贴广告语,派发宣传单页,甚至农村厕所墙上也随处可见三株口服液的身影,三株口服液,家家户户都知道,既治得好病,又健康有保障,深受农村朋友的喜爱。
吴炳新特别看重农民的消费想法,他安排销售人员穿着时髦西装,开着豪车到农村去,让人感觉城里人都喜欢喝三株,这样更能激发农民想买的心思,这种全面撒网的营销法,效果出奇的好。
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从1994年的1.25亿元,飙升至1995年的15亿元,再到1996年的80亿元,其中60%来自农村市场。
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吴炳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三株公司在全国拥有600多个子公司,2000多个销售网点,他本人也被《财富》杂志评为1997年的中国首富。
成功来得太快,让吴炳新有些飘飘然,他开始涉足医疗器械、化妆品等领域,不断推出新产品,并大肆收购制药厂,准备打造一个更大的“生物制品王国”,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座建立在虚假宣传和消费者盲从之上的帝国,根基是如此的脆弱,一场风暴即将到来。
湖南老汉的意外身亡
1996年6月,湖南常德退休工人陈伯顺被三株口服液的广告所吸引,花费428元购买了10瓶,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老年性尿频症,起初,陈伯顺感觉症状有所缓解,但随着服用的继续,他开始出现全身红肿、瘙痒等不良反应。
喝下第八瓶后,病情加重,身体多处开始溃烂,不断流出脓水,家人紧急将他送医,医生诊断为“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症”,陈伯顺尽管接受了治疗并且停用了三株口服液,但他的病还是反复无常,最后在两个多月后离开了人世。
陈伯顺的亲戚把三株公司告到了法院,这事儿很快就成了媒体和老百姓热议的话题,法院委托的检测发现,那批口服液样品里既没有宣称有的双歧杆菌,动物实验中还显示出了毒性,对心肺、肝脏、脾脏和肾脏等器官造成了病理上的伤害。
最终,法院判决三株公司赔偿陈伯顺家人29.8万元,虽然对当时财力雄厚的三株公司来说,这笔赔偿金不大,但这判决像扔了个重磅炸弹,让“三株口服液导致人死”的消息传遍全国,也让三株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在此之前,其实并非没有人质疑过三株口服液。
1994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专家就曾指出,三株公司曾冒用他们的名义进行宣传,1995年,广东省卫生部门指出,三株口服液未经批准,擅自在其宣传中加入预防肿瘤和辅助治疗肿瘤的说法。
《杭州日报》等媒体曾报道,三株公司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那些疑问声在那时被三株公司猛烈的广告潮给盖过去了,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而陈伯顺事件的发生,则让这些被掩盖的问题彻底爆发出来,成为了压垮三株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株口服液致死事件”消息传得很快,大家都议论纷纷,三株口服液因为信任度大跌,销售量直线下降,从前每月能卖上亿,现在连千万都不到,不少地方的三株工作站都歇业了,超过一半的公司门可罗雀,堆积了价值7亿多的产品库存,卖不出去。
曾经浩浩荡荡的15万销售大军,也几乎全部解散,三株公司遇到了大麻烦,吴炳新也因此身体很不舒服,严重到差点儿住进ICU。
三株帝国的崩塌,并非仅仅源于陈伯顺事件这一单一事件,而是长期积累的虚假宣传和产品质量问题最终导致的信任危机总爆发,过度依赖广告营销、忽视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使得三株公司在危机面前不堪一击。
陈伯顺事件只是引爆点,而三株公司长期忽视消费者权益和责任,才是这场危机的根源,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了压垮三株的又一重担,三株公司因为发展迅速,向银行借了不少钱,现在卖得不好,公司钱都花光了,连破产申请都给驳回了。
1999年二审赢了,证明三株公司跟陈伯顺的事情没关系,但这已经改变不了什么了,公司的形象已经严重受损,消费者的信任荡然无存,三株帝国的辉煌已成过去。
从三株的溃败中汲取教训
三株口服液的兴衰史,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它的成功,在于精准把握了90年代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心理,利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迅速打开了市场。
然而,这种成功是建立在虚假宣传和产品质量缺乏保障的基础之上的,注定无法长久,陈伯顺事件,只是将三株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最终导致了信任危机的大爆发,三株的溃败,也暴露出当时中国保健品市场监管的缺失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薄弱。
以前信息不透明的时候,不少人对健康知识了解不多,辨别力也弱,很容易被夸大的广告给骗了,同时,相关部门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不足,也为虚假宣传和劣质产品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株的教训告诉我们,企业要想走远,得把产品质量和诚信经营放在前面,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用不正当手段炒作骗钱,最后肯定要自找麻烦,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它立足和进步的根本,要想企业稳坐钓鱼台,必须先把消费者的心赢得。
2020年,80多岁的吴炳新再次推出了一款名为“五株王”的产品,其宣传套路与当年的三株口服液如出一辙,声称含有200亿个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生态,提高免疫力,现在这年代不同了,顾客们也更懂行了。
面对“五株王”,市场反应冷淡,并没有重现当年三株口服液的辉煌,这事儿说明,要想在市场上混得好,就得把产品和消费者的需求放在心上。
这家企业不安于现状,在市场秩序尚不健全时,采用了一些非标准手段,却意外地取得了非凡成就,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三株兴衰的本质。
三株的成功,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市场环境下的产物,它的失败,也是市场规律和商业伦理的必然结果。
结语
三株口服液的故事,是咱们中国市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缩影,它不仅见证了90年代中国保健品市场的乱象,也反映了当时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缺失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缺位,三株的溃败,给整个保健品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也促进了市场监管的完善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透明度的提升,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也更加理性成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关键是要讲诚信,用好产品和优质服务来赢得客户的信赖。
三株口服液的事件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生意关键在于给顾客带来好处,只有这样做,公司才能长期健康发展,每段历史的结束,都是新篇章的开始,三株口服液事件给中国保健品市场提了个醒,也给企业提供了一个不当经营的负面案例。
在当前的市场江湖里,要想出人头地,企业就得不断强化自己的独特优势。这样才能在竞争的大潮中站稳脚跟,把握住未来的机会。
本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