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最关键的事,比财富重要100倍
一个生命,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经历了愉快和忧愁,体会过高潮与困苦,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人生的“元问题”,我曾经反复思考。
不论有多少资产,多少粉丝,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晰的回答,内心就是无尽的空虚,总想着找东西填补。所有的成就,都是沙滩上的城堡,纸糊的王朝,一捅就破。
如今,我慢慢有了答案:终其一生,我们的使命就是接纳自我、认识自我、成就自我。
接纳自我
前两天,在一个社群中,看到有朋友发言,他说,在这个社群中很温暖,感觉自己被看见了,因为经常被人拍一拍。
当时我就震惊了。原来被别人“拍一拍”,会带来这样的心理感受。原来张小龙对人性的拿捏,是多么地准确。
作为一个理性派,我总是追求效率,以前总觉得拍一拍没有提供什么信息,是一种社交打扰。现在我才意识到,原来拍一拍,就能让人感受到被看见。我开始学会使用这个功能了。
被看见,这三个字,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种心理现象。
一个在职场中不得志的男人回家责骂孩子、一个小孩在学校成绩不好总喜欢调皮捣蛋引发注意……背后的根源,都是他需要被看见。
被看见,是一种认可,一种接纳,一种拥抱。
很多人终其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被看见”。当这个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能摆脱对小我的关注,创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成年人有两类,一类是小时候就被看见,感受到充足的关爱。
另一类人,从小没有被充分地看见,因此内心一直怀有恐惧,这种恐惧,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是对“我到这个世界来到底有什么意义”的不确信。
这也是大家喜欢讨论“原生家庭”的原因,童年确实会对人的发展形成关键性的影响。
但是,人类最伟大的特征,就是积极地塑造自我的能力。
童年没有被看见怎么办?不够自信怎么办?
那就自己看见自己、自己接纳自己。
每个人的诞生,都是宇宙的奇迹。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健康、爱、财富的种子。如果你经历过不好的土壤,那就寻找另一片土地,获得阳光雨露的滋润。
自助者天助,这是心智成熟的第一点。《无条件自我接纳》、《被讨厌的勇气》这两本书,把这些问题讨论得很透彻。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特别实用的技巧,将“我”和“我的行为”“我的想法”进行分离。
我可能懒惰,我可能脾气暴躁,我思绪常常涣散 — 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是肉身,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就连佛陀,也曾经感叹过自己没有控制好脾气。
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别因为一个错误的行动,一个不好的想法,就否定整个人。
要时刻看到自我的另一面,那个光明的、良善的、利他的、上进的、好学的你,这也是你。
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综合的、立体的、全面的。本自具足。
在自我接纳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选择志同道合的圈子。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一起,你会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鼓励。
再强大的个人,都是社会性动物,都需要社会网络的支持。
就像有些朋友刚开始不太敢分享,但后来慢慢地受到鼓舞,更多地进行复盘,更多地表达自我,走出了勇敢的一步。
认识自我
当一个人接纳自我以后,他“被看见”的需求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心就像一片土壤,此时已经得到了阳光的照耀,人生的丰盛种子在等待萌发。在去生长、去创造之前,你需要探问自我:你是一颗怎样的种子?
每一颗种子,都有独特的基因,都有时代、国家、家庭的因缘际会。因此,我们不需要模仿他人,而是要发展自己的独特命运。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喜欢强调补足短板。但,真正通向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找到自己的优势,将优势放大到极致,如此这般,财富和成功都是副产品。
什么是“优势”?优势来自于先天禀赋的赐予,经过后天的塑造,是你比其他人更特别的东西。
对有些人来说,口若悬河热爱表达是优势;对有些人来说,板凳一坐十年冷苦心研究是优势;对有些人来说,让他人开心愉快就是优势。
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这个世界上,识别优势最好的工具就是“盖洛普优势测试”。
盖洛普公司由美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乔治·盖洛普博士于1930 年代创立,是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中,盖洛普在不断地研究一个课题:成功人士有什么不同?
他们的研究方法非常特别,他们邀请各领域的人来评选,这个领域“最成功的的人”是谁,然后对这些被公认为最成功的人,进行调研。
这次调研跨度大概 50 年,涉及到 8 万名各领域的最成功经理人,以及 200 万人的跟踪半结构化访谈。最后,他们总结出了 34 种和成功相关的特质。
请注意,他们没有得出一个标准结论,说有哪几种特质的人就会成功。
盖洛普优势测试的目标,是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最突出的优势,找到适合发挥优势的环境,然后不断发展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内心的幸福,同时赢得外在的成功。
世界上竟有这等好事?!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获得名声与财富。
当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观念时,可能都不敢接受。
我们习惯了“苦难出英雄”“宝剑锋从磨砺出”“坚持才能胜利”这样的教导,很难想象,人生可以是另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
当我第一次听到巴菲特“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时,我的反应是:什么?上班为什么可以这么愉快?
今年,我 30 岁了,我第一次体会到,和巴菲特一样的心情。
这件事的缘起,是因为好朋友刘志斌。当我把优势报告发给他之后,我们在深圳南山的一个咖啡厅里,从早上 8 点聊到下午 2 点。
这不仅是优势的梳理,更是对我过往 30 年人生的梳理。
在他的鼓励下,我回忆童年、求学和职业生涯,开始理解,为什么我会形成这样的优势特征,以及,未来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以下是我的前十名优势:
在很长时间内,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心存困惑。不论是在财新、特斯拉还是腾讯,我的工作绩效表现都很好。但我的内心,常常有另外一个声音。
当大家在会议室热火朝天地讨论一个问题时,我偶尔会出神 — 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吗?当我听完优势解读以后,我明白了内心冲突的来源:
1. 大多数工作都是熟练工种,但我喜欢不断学习新东西;
2. 大多数工作需要取悦上级,但我只想说我真正认同的话;
3. 大多数工作的路径是向上走,但我更在乎自由的状态。
那次聊天,就像在心灵的原野中扔进了一粒火种,瞬间火漫山林,我听见了内心的呼喊。在此之前,我一直走着“好学生”的轨迹,从好大学到好公司,不断前进。
从那时起,我第一次思考人生另外的可能性,开始探索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人生的路本来就准备好了,我们所需要的只是火,在模糊中照亮方向。
随着不断了解优势,人生使命这个看上去太过宏大的话题,慢慢地就有了答案。有一句话,自然地来到了我的大脑里:发现真理并传递给更多人。
这句话,涵盖了学习、研究、表达和影响,让我知道,接下来 3 年,最重要的是两件事 — 投资和创作。
在和朋友们讨论优势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优势三问”,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真正擅长和热爱的事情是什么?
什么是你做起来很愉悦而他人却视作苦行的事?
如果明天银行账户多了一个亿,你会做什么事?
在过往的人生中,哪些事是你比别人更擅长的?
第一个问题,问的是动机。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不来自于他人的训导,也不来自于教条式的自律,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
第二个问题,问的是耐力。任何一个领域,要有所成就,都需要长期投入。如果某件事只是你实现财务自由的工具,那它本身就不是目的。
第三个问题,问的是效果。一个成年人,总会有一些事情做得比其他人好。不一定要比全世界好,比你的部门同事、比你的同学们做得好,都算。
这三个问题结合的地方,就是你的优势所在,就是你的“甜区”。
甜区是一个来自网球的术语,是球拍拍面击球的最佳位置。当你用甜区击球时,网球会划出富有力量而优美的曲线,你会清晰地听到那“砰”的一声。
对我来说,写作就是甜区。
最近这段时间,因为事情比较多,我没怎么更新。但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清晰地感受到内心的愉悦,这种愉悦是淡淡的甜蜜,仿佛有神灵附体,和宇宙形成了共振。
如果我有了一个亿,毫无疑问,我依然会写作。从过去的经历来看,它也形成了足够的反馈。我特别清晰地记得,高考完以后,语文老师问我考得怎么样,我说作文写得不错,有可能会满分,结果是 58 分,离满分只差 2 分。
当一个人看清了自己的“甜区”,并且反复用“甜区”击球以后,人生的护城河,就会越挖越深。
对优势的探索,是一条无止境的路。一个人人发挥优势的世界,必将是更好的世界。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发挥优势,享受沉浸其中的心流时,世界会变得如何呢?
就像爱默生说的:
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是让自己幸福起来。你幸福一分,这个世界的祸害就少一分。
心流是最高级的愉快。那一刻,你的潜能得以发挥,有如神助。
成就自我
以前我在大厂工作时,做过很多咨询,见过很多心累的朋友。
好工作、有房有车……这些并不等同于幸福。当物质条件到达某个水平时,它能给人带来的边际效益不断递减。
这也是我提倡“佛系财务自由”的原因,我们不用追求太高的财富目标,当被动收入达到生活开支以后,就尽快投入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业中。
我很喜欢一位心理学家罗杰斯,他倡导一种“自我实现”的心理观。
他说:人类有机体有一个中心能源;它是整个有机体而不是其某些部分的功能;也许解释这种能源的最好概念就是一种指向完成、指向实现、指向维持和增长的趋势。
简单来说,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Self-Enhancement)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长大。
但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会和社会价值观形成冲突。如果压抑了自我,就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希望能探究真理,找到最好的方法,但在职场环境中,有些老板只想要无条件的服从。
这里,就是区分平庸和杰出的分水岭。
巴菲特曾经谈到,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告诉他,要遵从“内在积分卡”。
人们行事的一大问题在于,他们是拥有内部记分卡还是外部记分卡,如果内部记分卡能令你感到满意,它将非常有用。”
简单来说:
外在积分卡(The Outer Scorecard)— 外界给你打分,对你进行评价。
内在积分卡(The Inner Scorecard)—自己给自己打分,评判好坏对错。
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曾经穷困潦倒过,后来进入券商行业改变家境,后来成为国会议员。
他不是去教育巴菲特遵循“主流体系”,而是告诉巴菲特要尊重内心的想法,做出独立的判断,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因此,巴菲特把一生献给投资,不是因为他喜欢赚大钱来消费,而是因为他从小就热爱数字,对商业充满兴趣,他 6 岁时就喜欢记门口的车牌数字,十几岁就开始做小生意买卖股票。
他做着自己热爱的事,不断实现自我的潜能,几百亿美金的财富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有底气和意愿,追求内在的积分卡,在探索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勇敢前进。
将时间这个最宝贵的资源倾注到热爱当中,不计成败得失,放手一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