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小沫儿 发表于 2024-11-14 10:41:58

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是一个男人努力克服自卑感的优秀样板。阿德勒写了《超越与自卑》。
阿德勒,向意识层面扩展精神分析理论。
1、摆脱自卑,寻求优越
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摆脱自卑、寻求优越是人生动力。
寻求优越,也叫追求卓越。
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
自卑感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阿德勒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普遍的自卑感就成为人格动力。
阿德勒认为只有一种动机推动着人们,他称之为寻求优越,其他所有动机都可以归入其中。
卓越感是每个人奋力追求的目标,包括更加完美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
追求卓越是人的天性,是先天遗传的。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本性使所有人不断追求优越和完美。不仅个人,整个人类都永远在追求卓越。
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出生后的头几年对人成年后的人格形成是绝对重要的。
两类父母行为肯定会导致儿童的人格问题:溺爱,是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导致儿童没有应付生活问题的能力;忽视,是父母很少关注儿童,导致儿童不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3、出生顺序
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影响人格的心理学家。
第一个孩子容易被溺爱,但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第一个孩子的自卑感变得强烈,多有问题儿童。
中间出生的孩子发展比较积极,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最后出生的孩子被溺爱,也容易出问题。比如,宠鬼成精。对最小的孩子越是宠爱,最小的孩子更容易变得奇奇怪怪,不正常。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向潜意识层面扩展精神分析理论。
1、人格动力
心理能量,一种普遍的生命力。
生命力,是用“心理能量”取代了“力比多”。
等值原理,是精神的某个部分受到过分重视,必然以其他部分的损失为代价。
熵原理,是热动力的第二原理,在一个系统内存在着一种能量相等的恒常趋势。
2、人格结构
人格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也叫个体潜意识。集体无意识,也叫集体潜意识。
个体无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是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自卑情结、性的情结、钱的情结。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比如,怕蛇、怕黑暗。
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最主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身。
原型,是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情境,或某些抽象概念。
人格面具(persona),是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阿尼玛(anima),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所得的经验而产生。阿尼玛,是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比如,有的男人喜欢假扮女人,叫做伪娘。
阿尼姆斯(animus),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阿尼姆斯,是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比如,男人婆。
阴影(shadow),是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阴影是人格的阴暗面,是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自身(self),是集体无意识的核心。自身,把所有其他的原型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使它们处于和谐状态。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
3、人格类型
人格类型有八种。
内倾,也叫内向。包括:喜好安静、爱思考、富有幻想、善于探索、孤僻、不愿抛头露面。
外倾,也叫外向。包括:喜好社交、开朗、坦率、适应能力强、善于冒险。
思维外倾:分析、思考外部事物,情感压抑。
情感外倾:不重思维,重视与他人情感和睦。
直觉外倾:追求外部世界的新直觉,易变。
感觉外倾:喜欢追求欢乐,活泼,易变成寻欢作乐。
思维内倾:离群索居,倔强偏执,情感压抑。
情感内倾:沉默寡言,内心情感体验丰富。
直觉内倾:富于幻想,性情古怪,体验奇奇怪怪。
感觉内倾:对事物有深刻的主观感觉,缺乏思想。
三、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埃里克森,向社会适应层面扩展精神分析理论。
1、自我同一性
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对强大的、独立的部分,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促使人们建立起自我认同感,获得对环境的掌握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
在为本我服务的过程中,自我形成了自己的内容、需要和机能。自我不仅能保证个人适应环境,健康长大,而且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同一性的源泉。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感到自己处于独特的、完整的、连续的、充满认同感的内心状态。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将会怎样”的主观体验。
自我同一性对个体的长大非常重要,只有建立了自我同一性,才能获得健康而完整的人格。
2、人格发展
人格在一生中都在发展。



(1)婴儿期(0~1岁):信任对不信任。
母亲充满关爱,满足需要。婴儿获得信任感,信任扩展到他人和世界。
母亲充满焦虑,忽略需要。婴儿害怕,怀疑,获得不信任感,长大后封闭自己,孤僻退缩。
(2)学步期(1~3岁):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父母很有耐心,允许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感到有能力控制自己和环境,获得自主感。
父母缺乏足够的耐心,大声呵斥或过度保护。孩子变得羞愧和怀疑。
(3)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父母给儿童表达的机会,保护求知欲。儿童用于尝试,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获得主动感。
父母否定儿童的自主行为。儿童感到内疚,产生罪恶感。
(4)小学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老师和父母支持和鼓励,勤奋的结果是成功和奖励。孩子认真学习,产生勤奋感。
老师和父母打压儿童的信心,对成绩不闻不问、期望过高。孩子产生自卑感。
(5)青少年期(12~20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个体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客观公正,人际关系良好。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
找不到充分可靠的信息来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来自何方,去往何处。孩子的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
(6)成年早期(20~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同一性牢固稳定。孩子不担心失去自我,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同一性不牢固。孩子不愿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与他人疏离,感到孤独。
(7)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年轻人的长大,希望把幸福充实的生活传给下一代,为孩子们创立良好的长大环境。
(8)成年晚期(65岁~死亡):自我统整对失望。
前七个阶段的危机都得以顺利解决,个体在回顾这一生时,觉得对大部分的经历还比较满意。个体获得完满统整的感觉。
在之前的经历中遭受了许多挫折,在回顾过去时,看到的只是一连串的不幸。个体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恐惧死亡。
四、霍妮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探索了文化和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的共同模式,才称作神经症。
神经症患者缺乏变通的能力,总是固执地使用一种行为方式,陷入更深的焦虑。
神经症者的主要特点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陷入了自我击败的风格,即这些人与他人互动的方式阻碍他们发展出无意中渴望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
根据神经症者避免焦虑的不同方式确定了三种交往风格的神经症患者:接近人群、反对人群、脱离人群。
接近人群:依赖他人,强制性地寻求父母或养育者的喜爱和接受。依赖他人,获得同情使他们暂时免除了焦虑。
反对人群:通过攻击性和敌意行为来对付不良家庭环境。
脱离人群:不理会外部世界。
2、女性心理学
霍妮用子宫嫉妒来反驳过分抬高男性的立场。
子宫嫉妒,是男人嫉妒妇女怀孕和哺育孩子的能力。
五、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理论
1、人格动力
人类行为的本质源于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主要矛盾包括: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自我实现与生命短暂的矛盾。
2、人类的需要
内在的生理本能只是人类动机系统的一小部分,占主导决定位置的是后天习得的非生物性需要。
(1)关联的需要:爱。与他人与世界的亲密良好的联系。
(2)归根的需要:有所归依,归属感。
(3)超越的需要:超越动物的无助境地。改变环境。
(4)认同的需要:回答“我是谁”。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获得。
(5)方向架构和献身的需要:人生有意义感和方向。为之献身。
(6)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推动一个人努力发展自己的刺激,社会动机的激励。
3、爱的艺术
爱是给予:在给予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丰饶、我的能力、我的蓬勃,因而给予比接受更为欢乐。
爱是照顾:爱是主动关怀被爱者的生命及生长,而不是只关心自己。
爱是责任:完全自动的行为,对他人已表现出来的和未表现出来的需要予以回应。
爱是尊重:无条件地接受对方,并且不尝试去改变对方。
爱是了解:从被爱者的观点和处境来真正了解他。
4、社会潜意识
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
社会潜意识,是一个社会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比如,语言、逻辑、禁忌。
六、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
1、人际关系理论
人格主要是由社会力量塑造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包括与现实的、想象的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与人创造的传统、习俗、发明、制度的相互作用。
精神病的病因,是内心世界的人际关系脱离了现实,受虚幻的想象支配,使正常的现实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就导致了精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
2、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应研究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对于自身和他人的心理概念系统。
人格化: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印象。比如,刻板印象。
自我系统:也叫自我动能,建立起来的自我形象。比如,“好我”、“坏我”。
选择性忽视:忽略或拒绝威胁自我系统稳定性的信息。
非我:人格中最阴暗可怕的一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的新精神分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