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保险持续分化,财险为何难做?
出品|远见资本局
近日,阳光保险发布了附属子公司阳光财险和阳光人寿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个月之未经审核财务数据及偿付能力报表和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之主要偿付能力等指标报告。
公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阳光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09.18亿元,同比增长17.38%;净利润53.17亿元,同比大幅增加53.85%。同期,阳光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为364.97亿元,同比增长8.94%;净利润达9.01亿元,同比下降21.03%。
阳光保险和寿险业务依然延续了上半年两极分化的趋势。对于这一成绩,资本市场并不太满意,公告发布的第二天,10月29日,阳光保险主力资金(超大单+大单)净流出1800万元,较上一交易日主力净流出645万元环比大幅增加179.07%。
值得注意的是,在10月22日,阳光保险的股东发生了密集减持。华泰证券、华泰紫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名股权持有者均以平均价3.25港元减持分别减持1197万股。
截至11月8日,阳光保险的股价报收为3.26港元/股,较发行价5.83港元/股下滑超40%。上市近两年的阳光保险没能赢得资本市场的信任。股价持续低迷甚至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据悉,2016年阳光保险就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向对公司整体业绩和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骨干、关键岗位人员发行及配发4.4亿股内资股。员工持股计划下认购公司股份的价格为人民币4元/股,持股计划要求,自公司上市日期起,员工持股计划所持股份锁定三年,这意味着持股员工到2025年才能卖出股份。然而,阳光保险如今的股价已经跌破了员工持股计划的认购价。
梳理历年业绩可以发现,在上市前,2019至2021年,阳光保险的总保费收入分别为879.07亿元、925.69亿元和1017.5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86亿元、56.19亿元和58.83亿元,整体保持稳定的增长。但是上市后,阳光保险却陷入连续2年的“增收不增利”,2022年和2023年,阳光保险的总保费收入分别为1087.4亿元和1189.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8亿元和37.4亿元,同比下滑17.03%、16.8%。这或许是导致阳光保险股价低迷的重要原因。
有分析指出,增收不增利并非阳光保险独有的现象。据统计,2023年,8家上市险企中有6家净利润增速为负。主要原因为两点,投资收益下降和财险业务赔付率高。
2024年以来,阳光保险的投资收益率有所回暖。截至2024年9月末,阳光人寿的投资收益率为2.8%,同比提升0.23个百分点;综合投资收益率为6.13%,同比提升2.53个百分点。
但是财险业务的高赔付率情况依旧持续。在2024年半年报中,阳光保险解释称,公司承保利润变动主要是由暴雪、冻雨、超强台风等极端自然灾害影响所致,且灾害主要集中于公司保费规模集中度较高的地区。至2024年三季度末,阳光财险综合成本率为100.07%,同比上涨1.41个百分点,综合赔付率为68.22%,同比上涨3.6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报行合一”也给阳光保险的业务带来了不确定性。有分析指出,阳光人寿保费收入增长非常依赖银保渠道,2024年上半年,阳光人寿的银保渠道实现总保费收入340.1亿元,同比增长9.5%,占当期总保费的二分之一。
而“报行合一”最大的影响就是显著显著降低中介手续费率,据统计,相较“报行合一”之前,银保渠道的费用水平已经下调30%。阳光保险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政策的红利。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公司过度依赖银保渠道,可能会导致成本上升、风险集中、客户关系弱化以及产品线局限性增加等问题。险企仍需要多渠道发展确保灵活性。
但是财险行业,特别是其中的车险的“报行合一”却是另一回事。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车险行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7778亿元,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占比53.42%,但是占比却同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同期实现累计承保利润78.04亿元,同比减少106.68亿元,降幅为57.75%。
据悉,早在2018年,车险行业就开始推行“报行合一”,监管部门多次发文引导该行业控制费用。2023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加强车险费用管理的通知》,对车险费用进行全方位管控,并要求包括阳光财险在内的8家财险公司签署《车险合规经营自律公约》。
该条约提出的要求包括,严格执行车辆保险条款费率管理有关规定,严禁对条款费率报行不一,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扩大或缩小保险责任,不得随意变更报批报备的条款费率等等。
可见,阳光财险业绩走低亦受到了政策端的影响。阳光保险内部分化的趋势或仍将持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