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哥 发表于 2023-12-18 06:31:15

开辟数字赋能育人强国建设新赛道 塑造五育并举劳动最美新优势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1a554d86427a42caaf7f5a94e4af059b~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18213328&x-signature=1l%2B%2FjqaP6LeVqTblnD9NcWOxdIc%3D

开辟数字赋能育人强国建设新赛道 塑造五育并举劳动最美新优势
——“推进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联盟校学术服务团队在行动!
“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
(收集整理征求意见1稿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7月21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2023年数字职业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以“数字职业教育:开辟新赛道,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工程,共同探索数字化重构教育生态,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才,赋能职业教育打造重要增长极、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会议由中国职教学会教育数字化工作委员会、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联合承办。
有幸线上聆听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教育数字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葛道凯,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江苏省职教学会会长曹玉梅,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李强及中国职教学会、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同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发表视频致辞。葛道凯与中国职教学会教育数字化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邓志良、教育数字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眭碧霞,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申高青、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成建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陆群主持各平行论坛。
中国职教学会教育数字化工作委副主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桂贞应邀参加“2023年数字职业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大会”并作专题报告。李桂贞以“人职匹配目标下重塑数字化职业教育新生态”为题,作专题报告,介绍了学校在人职匹配目标下,创新实践分类精准育人模式,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的做法与成效。
李桂贞指出,“创新育人”才能“育创新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最终指向职业教育新生态的重塑。下一步,学校将瞄准“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高职院校发展目标,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应用转型,进一步彰显育人特色,擦亮职教品牌,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实现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河职力量,助力职教学生人人成才、人生出彩。
线上学习体会如下:
一、以数字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一根网线,连接你我;一块屏幕,共享世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数字化变革发生在社会生活各个角落。一场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发生。
  广阔疆域上,西部的孩子可以和北京的学生同上一堂课;乡村的学生打开智慧大屏也能享受丰富精彩的课后服务;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正开启虚拟协同教研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教育数字化正成为普遍共识。以数字化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数字教育的中国方案呼之欲出。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为教育数字化创造有利条件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证实,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特别是近十年的大力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三通两平台”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不断创新。
  从教育信息化到教育数字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数字化教学应用逐步扩大、师生数字素养不断提高,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2年3月28日,作为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抓手,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总要求,经过7次迭代升级,最终集成整合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资源平台,建成服务大厅,开设专题板块,上线试点专区,形成“三平台、一大厅、一专栏、一专区”的平台架构。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以来,定位更加精准、功能更加全面,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截至目前,平台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涉及整个教育生态要素的系统性、根本性变革,是对教育价值的重构,是实现‘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战略必由之路,也是破解教育公平、质量等重难点问题的必由之路,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阶段。”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刘菁表示。
三、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大有可为
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以发展智能技术支持的教育服务为核心的教育新基建,围绕新型资源和工具、资源供给、资源监管对数字资源进行了新布局,突出应用核心,既有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同时还有利于提升资源供给与应用服务的精准化水平。不仅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还可以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教育新生态建设夯实‘数字’底座。
四、数字教育的中国方案
数字化资源的使用,线上课程教学不仅能整合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存在的空间、时间、人数限制,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深刻改革。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专业实施“2+1”培养模式,学生在企业时可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学习校方课程,在校时可在线上学习企业课程,工学交替培养更加便捷。
  建成“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学习”于一体的“云资环”一站式服务平台,搭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监控以及诊断与改进等智慧教学管理模块,形成“一平台、三模块”数字化教育教学体系,使得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的教学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已然成为常态。
  未来已来。越来越多教育数字化的中国方案正在涌现。杨现民表示,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聚力推进教育领域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是教育系统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既顺应全球教育发展之大势,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之优势。
五、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专题培训联盟校学术服务团队在行动!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根据《关于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的通知》《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联盟校学术服务团队推出数字赋能劳动育人线上线下“百校行”。
为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师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治理能力。引导劳动教育指导师主动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树立以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平台、数字化战略等为关键内容的数字思维,加快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数字化治理生态系统,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数据智能化汇聚、共享和服务能力。帮助劳动教育指导师树立科学的数字化教学观念,提升劳动教育指导师优化、创新和变革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提高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师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专题培训,围绕数字化理念革新、教育数字治理、数字化教学改革、数字时代的人才培养、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设置培训课程,围绕《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中提到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五个维度: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来设置培训内容,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提升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六、数字赋能育人强国建设新赛道
教育数字化已然成为推动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一)追究数字技术应用价值导向——育人为魂·技术赋能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人类优秀文化)为资源载体,以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统一为本质特征,以促进学生健康长大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原本意义。这就意味着,课程内容、教师“教”的活动以及学生“学”的活动这三个要素交互作用构成了教学的内在逻辑。与此同时,教学必然蕴涵人类优秀文化的真善美对学生生命的激发与浸润,蕴涵教师的高尚道德和智慧思想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感召,也蕴涵学生主体发展动能自觉而完满的释放与张扬。这又足以说明,育人是教学的基本功能和根本宗旨。
育人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过程”与“工程”。关乎学生生命发展的内涵指标是多方面的,既有知识技能的达成,也有能力素养的培育,还有健康身心的塑造,更有道德素养的养成;而每一个指标的实现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和动态变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影响学生主体发展成效和水平的相关要素——教师和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成效既是点点滴滴和时时刻刻的,更是潜移默化和意味深长的。
数字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应以教学的原本意义和根本宗旨为逻辑基点,其价值导向和核心目标是促进教学育人质量的提升。科学推进数字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牢牢把握“育人为魂、技术赋能”的基本原则,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必须深入挖掘数字技术育人的文化内涵。
技术赋能教学的功能在于切实保证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的育人功能以及学生的自主发展动能得以实现,并真正让课堂教学回归其原本意义,而不可本末倒置,不能过分彰显“技术”有多么“行”与多么“能”,否则适得其反。育人是“教师依托人类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育人上的主动性,保护教师的主导权,增强教师对数字技术的判断力,提升教师灵活合理运用数字技术的数字素养是提升技术赋能育人的根本之策。数字技术植根于当前波澜壮阔的数字时代之中,产生了丰富而优秀的数字文明。课育人要彰显数字技术的文化属性,将由新科技、新技术催生的新文化有机地融入到课堂内容与活动过程中,使得育人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让“技术文化”为教育注入新的“DNA”——这或许是技术赋能教学的新期待!
(二)追问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的范式突破——从“技术+”的散点式组合走向“靶向浸润”的交互式融合
数字技术与教学融合(早期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既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学术研究和大中小学教学实践探索的生动问题。长久以来,不可否认的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了格局性的推动作用。但或许过于追逐新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上的“变现”,或许过于关注挖掘不同技术对于教学环境、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的功能,而我们又似乎习惯于“技术+”的话语范式,终导致技术融于教学却往往沦为呈现出花样翻新的“基于**技术的教学模式”。反观实践,这些教学模式在大中小学往往或被束之高阁,或仅仅在展示课中昙花一现。回归到常态化课堂,数字技术又往往仅剩下大屏幕、PPT和展示台等为数不多的“传统设备”。相较于研究层面的轰轰烈烈,数字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一线实践中多少显得有些波澜不惊。
究其深层次原因,或许是我们对技术追逐的太多,对育人关注的太少。这使得我们试图在用技术的先进性去掩盖甚至取代育人的合理性,最终导致对技术在教学浅层应用方式上的过分追逐,而对于技术如何真正赋能育人的深层次逻辑思考不全不深。在技术快速迭代发展的大潮中,浅层应用方式好像一朵朵浪花,激起过后就不免无影无终了。
“技术”可为育人“赋能”,没有充分依托数字化赋能的教学或许是很可怕的;“育人”是教学的应有之义,没有坚守育人立场的教学或许是很危险的。预想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育人的未来方向,其范式突破应是从“技术+”的散点式组合走向“靶向浸润”的交互式融合。如果说数字技术的功能与价值是用来增强构成世界的种种基本“事件”的确定性,从而减少事件的随机不确定性,那么面对教学“育人”这一具有无以伦比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事件”,数字技术无疑可以对教学的育人功能进行科学化、精准化“赋能”。数字技术与教学育人的深度融合,其内在机理是:数字技术以其具有的功能价值,靶向作用于教学所蕴含的课程内容、教师“教”的活动以及学生“学”的活动这三个基本要素上,并融入其内在交互作用的关系中,从而整体性、深层次、根本性地提升课堂教学育人功能。
概而言之,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育人,其核心功能在于突出一个“更”字。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育人的目标,是使教学育人可以更好地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使得教学育人更有力量。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育人的实践逻辑是激发教学三个基本要素的育人效果,促进三方面的内在交互,使得课程的育人价值更加彰显,教师的育人作用更加强化,学生的主体动能更加激活,从而实现教学育人更有质量。
(三)追寻数字技术赋能线上线下教学育人的关键场景——构建“数字化高品质教学育人”的概念框架
所谓“高品质教学育人”,意指教学育人不应简单片面盲从地追逐“高效率”,而应追求以“育人”为价值导向的“高品质”。高品质教学育人立足“彰显育人为本”的宗旨追求,基于让全体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基本立场,力图使课程的文化价值、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育人活动中三位一体地协调作用,从而切实保证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的育人作用以及学生的自主发展动能得以完满释放,最终实现高质量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长大。
“数字化高品质教学育人”是以“育人为魂“与”技术赋能”有机统一为核心理念的教学育人,它应是深化教学育人改革的一种实践方法论。它是通过数字技术直接地、适切地作用于课堂教学的三要素中,从而赋能课程育人价值、教师育人作用和学生主体动能实现交互作用,优化教学育人全要素和全过程,切实提升教学育人质量。在具体路径上,数字化高品质教学育人其核心内涵在于挖掘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学育人三个基本要素的关键场景,突出一个“化”字。
1.数字赋能课程内容 数字技术可支持开放化选择资源、多元化表征内容、虚拟化再造情境、智能化生成问题和生态化营造环境,让课程内容更具育人功能。
①开放化选择资源:通过数字化教育平台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数字技术的应用为课程内容提供了更广泛、灵活和多样化的资源选择渠道。在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持下,课程内容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更多样、灵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针对性和适切性得到有效提升。
②多元化表征内容:通过使用数字媒体、多媒体工具和在线资源,数字技术可以利用图像、音频、视频、虚拟仿真等多媒体元素丰富课程内容的表征形式。不同的表征形式一方面可以使课程内容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其理解抽象概念和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使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③虚拟化再造情境:通过多媒体工具、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模拟软件等技术,数字技术可以支持在课程中模拟实际场景,创设出更加沉浸、真实和交互的虚拟化学习情境,如探索历史遗址、进行科学实验或体验外太空等。这样的虚拟化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参与度,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④智能化生成问题:通过规则化推理、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数字技术可以围绕学习目标和核心课程内容,自动化生成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得课程内容得以活化。这不仅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
⑤生态化营造环境:通过物联感知、智能计算和实时交互等技术,数字技术可以支持创建感知互动的物理教学环境、联通泛在的数字学习环境和协作共享的学习社区,并围绕教学目标和师生需求促进三类学习空间的融合,从而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智能、泛在、互动和美丽的课程教学环境生态,有效提升学习体验。
2. 数字赋能教师“教”
数字技术可实现结构化整合过程、动态化激活要素、形象化演绎知识、审美化表达意义和时空化联接场景,让教师教学更具育人功能。
①结构化整合过程: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在线课程平台和教学设计等工具,教师可以将课件、练习题、视频和在线资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的课程规划,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②动态化激活要素:围绕课堂教学各要素,数字技术可以促进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连接与互动。例如,通过开放多源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更加灵活、生动的融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通过互动联通的教学环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通过数字化分析和反馈工具,教师能够迅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并根据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实现灵动的育人过程。
③形象化演绎知识:通过动画、模拟实验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教师能够以视觉化和互动性的方式演绎课程内容,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呈现方式,不仅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这种形象化的演绎方式还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效果。
④审美化表达意义:通过数字技术为教师提供的丰富多样教学资源和创作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素材、图表、音乐和艺术元素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并设计出美观、富有艺术感的教学呈现,使教学可以以审美的方式表达知识和意义,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想象力,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⑤时空化联接场景:通过数字技术,教师能够创造出虚拟的时空场景,通过在线交互平台、远程教育和实地虚拟考察等方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探索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场景,将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连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理解力,促进跨学科、综合性思维。
3. 数字赋能学生“学”
数字技术可助力便捷化交互协作、数据化提取信息、精准化分析数据、即时化反馈结果和泛在化拓展学习,让学生主体动能更得以释放张扬。
①便捷化交互协作:数字技术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互动课件和协作工具等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协作。这种便捷化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组织学习时间、个性化地学习,并通过协作促进深入理解和思维发展。
②数据化提取信息:学生可以利用多模态智能技术和工具提取和分析学习过程产生大量的学习数据。通过对学习数据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提高。这种数据化提取信息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
③精准化分析数据:数字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使学生能够进行精准化的数据分析。学生可以利用统计软件、数据可视化工具等对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从中发现规律和趋势。这种精准化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进度,使其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④个性化学习支持:在精准化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可视分析、人机交互、智能代理等技术,数字技术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需求和学习表现等多方面因素,提供自适应问答、可视化反馈、资源推荐、学习路径导航、学习伙伴等多种个性化、智能化和过程性的学习支持服务,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⑤泛在化拓展学习:数字技术使学习成为一种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体验。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应用和远程教育等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泛在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拓展学习的范围和深度。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资源和社交网络等与全球范围的学习者互动和分享,丰富学习体验。
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教学育人,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促进教学更好地适应知识创新、素养形成发展等新要求,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对此,探索“数字化高品质教学育人”之于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这是不是正逢其时呢?
(作者李铁安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包昊罡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七、数字赋能创新育人塑造五育并举劳动最美新优势
俗话说劳动是五育的基座,是人的立身之基、立心之基、立德之基。“绝知此事要躬行”——从“课本”到“生活”,数字赋能创新育人要见成效。
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努力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诉求。
勤劳和勤学都是中国劳动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对劳动的基本认知和基本态度,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并为此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国风·豳风·七月》有:“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是直接歌咏体力劳动的名篇。再者,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还特别推崇“耕读”生活,向往既有精神生活的“一亩三分田”又有物质生活的“一亩三分田”,这实际上就是既认同脑力劳动,又认同体力劳动。
下面从劳动教育与五育的关系,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的具体做法三个方面展开汇报:
(一)“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劳”---劳动是五育“之基”
1、劳动教育的独特内涵
劳动教育在五育之中比较特殊,如果说德、智、体、美都分别指向人的品德、智力、体质、审美某种素质的培养的话,那么劳动并不只是某种素质而是一种社会活动,相应的劳动教育也不专门指向人的某种素质形成,而是有助于其多方面素质的养成。所以,五育融合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基础是在劳动教育。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劳”,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实现生活教育的理想和全人教育真、善、美、圣、健几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2、劳动教育的五育价值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教育有密切联系。劳动有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有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锻炼孩子吃苦耐劳、 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
3、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
劳动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能够把一切教育内容联结在实践之中,因此劳动教育要融合、渗透到德智体美的全过程中。知识教育以劳动经验为内容,是劳动教育的必然环节 ,劳动教育以知识教育为前提,是人生实践的现实表现;审美教育以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为基础,是人生实践成功的体验;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劳动教育对人类发展有重大意义,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育中起奠基作用,落实劳动教育,也是筑牢五育基础。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劳动是教育“之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劳动是教育之始,它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劳育活动,能够让学生体会劳动价值,践行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了人类,所以劳动不仅是教育的开端更是人类文明的开端,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释义: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是教育“之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重在实践,为此,老师们把劳动课从教室搬到实践基地,他们一边给孩子们示范,一边讲解,一边让孩子们实践操作。尽管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师生们依然干得异常卖力,把那一片小农田打理得井井有条。劳动基地里印下了孩子们深深浅浅的脚印,也留下了暖心的画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润滑剂,以劳动促德育发展,以实践助学生长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数智化赋能劳动育人融创竞赛育人教学,权宜之计亦或大势所趋,在未来,数智化赋能劳动育人融创竞赛育人教学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将得到长期发展,适应数智化发展是每位教育从业者都需要做的功课。


把传统教育方法的优势和数智化环境下教育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学习的重大革新。数智化教育的参加有助于改变现行课堂教育的缺憾,丰厚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空气,活泼课堂气氛,启示学生思想,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充沛沟通中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从而切实进步校园教育的有效的数智化赋能劳动育人融创竞赛育人教学。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


2023年7月24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开辟数字赋能育人强国建设新赛道 塑造五育并举劳动最美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