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804 发表于 2023-9-28 08:06:11

人物故事:李时珍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3a4999b445f94d0baad55773c89a25df~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WIkui_h-aMh-WwlueahOeDn-S6kQ==.image?x-expires=2011222074&x-signature=po90eGT5fWnUbNckob24HWy9PlA%3D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部闪闪发光的伟大医药巨著—《本草纲目》它瞩目中外,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可是,你知道这部书的作者—李时珍的故事吗?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科学家。他勇于探索,热爱人民,坚持真理。为了救死扶伤,他历尽艰辛,到处行医;为了祖国医药科学的发展,他与封建崇神、昏庸腐朽进行了坚决斗争,从而谱写了他光辉的一生。
公元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湖北蕲州瓦硝坝。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医生。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幼年时代就对花草药材有着浓厚的兴趣。
瓦硝坝,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凤凰山上花草茂盛。李时珍经常带着小朋友登山去玩,摘花采药。优越的自然环境,不断地滋长着他对药物的兴趣。
离瓦硝坝不远便是雨湖。这里,春多桃李,夏盛芙蕖。岸柳成行,芦苇荡漾。李时珍和小朋友来玩时,总是把学到的药物知识讲给他们听。
李言闻每逢上山采药都带着李时珍。李时珍不怕艰险,经常攀上最高峰采下最好的药材。父亲见此,对他益发喜爱。
采药归来,再培植栽种。满院都散发着花草的浓郁芳香。李时珍一边帮 着栽种,一边听父亲讲授药理。他对药草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开黄花的是蒲公英,开白色伞状小花的是土茯苓。而那开紫色球形小花的是千日红。······”这些他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不但要知道药材的产地、形状和生长规律,还要懂得它的性能功效。”父亲经常对他进行谆谆教导。
晚上,庭院里月光如水。他们议论着方士装神弄鬼、饮符吞丹、贻误病人的事。李时珍想着见过的那些可怜的病人,心里很是难过。他暗下决心:要像父亲那样,去为贫病百姓救死扶伤。
李时珍凡事都要追根究底。不懂的事,定要问个明白方肯罢休。对各种药材更是这样。
李时珍常去瓦硝坝东门外雨湖看打鱼,还帮着渔民搬搬东西,人们都很喜欢他。渔民给他讲了许多有关水里动、植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
皓月当空,万户沉寂,人们都入睡了。可是,唯有李时珍的窗上,还透着灯火的光。他正带着许多疑问,在阅读父亲的各种医书。
附近“玄妙观”的石阶上,天不亮就有一个人坐在那里读书。他是谁呢?又是李时珍!
少年时代过去了,这年他二十四岁。适逢连年大旱。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人民生活悲惨,疾病到处流行。李言闻带着李时珍,在“玄妙观”设立诊所,治病行医。
李时珍随父行医,是学习的好机会。穷百姓无钱去官设的“惠民药局”看病,就都到“玄妙观”来就医。李时珍总是精心护治,挽救病人。
他们尽心治病,对贫穷者不取报酬,乡邻们万分感激,纷纷把自织的布和自种的瓜果送给他们,他们与乡邻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夫人问家里哪来那么多的东西?李时珍道: “都是那些无钱交药费的贫苦人送咱的。他们说父亲真是好人!"
一次,有个患浮水病的妇女来就医,父亲百治不灵,还是李时珍用香薷等药给治好了。富有经验的李言闻,见到儿子如此长进,频频点头,暗自高兴。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时珍的医术不断提高,成了远近闻名的良医。人们一有病就互相推荐:去找李大夫。
远道来看病的人,有时还带些名贵药材来。李言闻就把药材的性能、功用讲给李时珍听,并深深感谢乡邻们的深情厚意。
一次,李言闻正在给乡邻施行急治,突然来了两个公差:“哎,我家老爷叫你去看病哪!”“这里急诊脱不开。”“不行,误了老爷的病谁担当?快去!”李言闻拗不过,只得随了去。
李言闻既讨厌富豪的无理,又惦念家中未诊治的病人,感到无比愤慨。
傍晚,李言闻怒气冲冲地回到家里,用拳在桌子上猛力一击,说道:“这叫什么世道?方士炼丹老爷吃了中毒,简直太不像话了!时珍!这医生不当也罢,还是考取功名吧!”
父亲来到院中,李时珍也跟了出来。“眼下灾年疾病流行,我做医生的怎能忍心看着不管?况且几次考试都是无望,莫如实地行医才是正经啊。”李言闻听着儿子的解说沉默不语,只是摇头。
过了几天,山洪暴发,遍地汪洋,百姓餐风宿露,各种疾病接踵而来。“玄妙观”又挤满了看病的人群,李时珍的担子更重了。
大水淹没了道路,李时珍外出施治得行舟渡水。船家说什么也不收船费:“李大夫,你为俺乡邻治病,不分黑白,辛苦劳累,感激尚且不及,怎能再收船费?
三更天了,行在水面上的小船,红灯荡漾,徐徐而来,这又是李时珍外出看病回来了。“月昏昏夜沉沉,谁的恩德比水深?救活乡邻人无数,李时珍是咱贴心人······”远处不知是哪里传来了隐隐约约的动人歌声..····
是啊,天降水灾,百姓悲惨,而李时珍却在救死扶伤。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病苦百姓看到李时珍,就像看到了再生的救星,从心底里爱戴着他。

https://p9-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a95be28624a0421fad374c8df8447789~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WIkui_h-aMh-WwlueahOeDn-S6kQ==.image?x-expires=2011222074&x-signature=5ACt1RdBGscRY6aelGTH0a1qRh8%3D

“玄妙观”原是个为“救苦救难”的菩萨拜香的地方。自从李母故去,李时珍和父亲便搬到观里来住,以便更好地为灾民治病。这里成了他们的义务诊所了。
明朝统治者昏庸无道,崇奉方士提倡炼丹,尊崇鬼神大修庙观,弄得到处乌烟瘴气。这一年玄妙观又要重修,当家道士柳道春便把李时珍父子撵了出来。他俩回到旧居,看到家里满院残破,一片荒凉。
一次,他邻家有个小孩得了积食病,脸色发黄,浑身浮肿,可是不知怎的却又突然好了。小孩告诉李时珍,是吃了外面树上一种果子才好的。
这是怎么回事?“走,一块看看去!”李时珍到那一看,认出这果子叫羊杦,是山楂同类。于是便摘了几个,带给父亲看,以便听听他老人家的意见。
“父亲,你看,那孩子就是吃这种果实好的。可“本草'却否认它与山楂同功,而且略而不详,看来老“本草'真是不够用了。”李言闻对此也有同感:“就是新“本草'还是宋代编的呢,哪会够用?
以后,地方上又不断发生药误事件。庸绅把“草乌头”当作“川乌头”吃死了人;药铺把有剧毒的“虎掌”当作“漏篮子”,险些使人送命。他想着这几起事件,愈加感到苦恼。
李时珍重修“本草”的主意从此更加坚定。夜里他翻来复去睡不着,决定与父亲谈一谈。李言闻被叫醒了。“父亲,旧“本草'很久没修了,为什么没有人再修部新的?
李言闻道:“这谈何容易。修部新'本草'须查遍全国药物,谁有那么大力量?“那唐、宋人是怎么修的?”李言闻笑了笑:“那是朝廷之功!
李时珍道:“那我们就奏请朝廷。”李言闻摇头叹息道:“谁能同朝 廷说上话?”尽管如此,李时珍要把古今药物作个大总结的愿望却丝毫没有动摇。
人民是智慧的源泉。他继续向民间学习。他多方收集,到处询问,为给药物大总结作准备。
这天,街上一家门口有个大汉在讨水喝,车上卧着一位正在呻吟的老妇,一打听才知道,这是由宝庆府远道而来找李时珍治病的。
那家妇女笑着指道:“这不就是李大夫吗。”母子俩高兴极了。李时珍连忙把病人请回家。
经过几天的精心护理和治疗,老妇的病全好了。李时珍亲自把他们送上了回家的大路。这事不久就在远近传开了。
明朝皇族武昌楚王的儿子得了病,特派人慕名来聘李时珍。地方官和一向看不起李时珍的乡绅闻讯,都来大献殷勤。这使他感到十分厌烦。
但他想:这也许是重修“本草”的好机会,心里暗自高兴。临走前,父亲再三嘱咐他,要谦虚、谨慎。李时珍辞别众人,整装上路,直奔武昌去了。
一进楚王府,便见一群道士在打醮。原来那时方士横行,炼丹崇神,世风污浊,楚王府里更是如此。李时珍意识到,修本草的事情不会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顺利。
楚王儿子的病很快就治好了。楚王在丹房里召见李时珍,有气无力地问他可懂丹术,李时珍回道:“只知医学,不懂炼丹。”楚王失望地让他退下。
楚王府里,正响着唢呐笙箫和敲锣打鼓声,刺耳难听。李时珍感到十分烦闷,就由后院踱出府来,不觉来到了黄鹤楼旁的观音阁。
观音阁和尚也很懂医道。两人在倾谈时互生敬意,开始交往,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人们听说李时珍在观音阁,便纷纷前来求治,观音阁又成了他的义务诊所了。
这天,李时珍正在想重修“本草”之事,忽然,楚王派人来请。楚王在便殿召见了他,说:“世子的病,自你看过后就没再发,娘娘说你有能耐,要赏你一点东西。”说罢,让宫女捧上一盘珠宝。
李时珍辞谢道:“珠宝实不敢领。时珍有一愿望,府上若能答应,时珍则不胜感激。”
李时珍把重修“本草”的事说了一遍,楚王哈哈大笑道:“什么? “本草'?蒜皮事儿!莫胡想。我以后送你去太医院做大官儿。”李时珍想,这对修“本草”或许有利,就托楚王代为安排。
这天终于盼到了。李时珍办好文书,辞别楚王,坐着雇来的骡车向北京进发,半个月后到达。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到太医院报到。
太医院的医官都是些靠来头吃饭的人,整天忙着炼丹。他们看不起民众,更看不起民间医学。这使李时珍非常反感。
李时珍两次上书太医院请修“本草”可是医官们嫌他多事,根本置之不理。李时珍忍无可忍,决定同他们当面说理。
太医院里香烟缭绕。医官院判坐在椅子上冷冷地对李时珍说:“你怎 会想出这么个馊主意?那么多“本草'还不够你用么?”李时珍说:“我上 书时已经说过,现在的“本草'差错甚多,新药也未收入,理应重修。”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850c7e1484944fc4a8ded6cef5b2a3ea~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WIkui_h-aMh-WwlueahOeDn-S6kQ==.image?x-expires=2011222074&x-signature=hrdJWXDIT1VRLXsq%2FPSBYqY5d2o%3D



院判狡辩道:“古人经典怎敢擅动?”李时珍从容答道:“院判,学问都是一代胜一代,有了新东西就应收进去。若如院判所说只旧不新,岂不就断了气么?
院判怒道:“你太狂妄!”李时珍也不示弱:“倘若自古就无狂妄,我们现在也不会有一千好几百种药啦!”
院判张口结舌。旁边炼丹的道士强词夺理:“皇上只要丹书,不管什么“本草”。没有皇上旨意,太医院就不能修!凭你一句话就能轻举妄动么?”李时珍见与他们纠扯不清,忿忿离开。
自那以后,李时珍对医官们更加蔑视,觉得这太医院一刻也不可留。正巧父亲病重,来信让他回去,他就上了辞呈,离开了京城。
骡车顺着涿州、安阳、许州大路向南一直奔去。一路之上,倚靠朝庭重修“本草”无希望和父亲病重两件事,使他心情格外沉重。
李时珍中途住在客店里,见一车夫在煮草花吃,不由奇怪起来,过去问道:“你在煮什么?”“鼓子花。”车夫从筐里抓出一棵给他看。他认出这是在南方很多的旋花。
“为什么要吃它?”车夫回答:“我们长年远行,筋骨受伤,这土方子很管用。”李时珍回到店里,将之记在本上。他想:“像这样的切身经验旧书里哪有?朝廷不修“本草”,实在令人遗憾。”
李时珍回到家中,父亲已故去。办完父亲的丧事,他便在门中挂了一块“世医李时珍应诊”的牌子,一边行医,一边准备重修“本草”。
重修“本草”可真不容易,要考证一切药材。比如这味消肿的“萤苔”吧,书里都无详解,可是经卖菜的杜老头一说,就明明白白了,原来就是很普通的油菜。
人们听说他动手编书,都很支持,纷纷把从各处收集的奇花异草、珍贵药材送给他,还把有关的知识讲给他听。他边听边整理,解决了很多古人都不曾解决的疑难问题。
鸡叫三遍了,蜡烛不知换过多少次了,东方露出了曙光,他又是一个晚上没有休息。
时光飞转,李时珍的儿子们都长大了。三子李建方喜爱医学,街坊青年庞宪要求师学医,李时珍都留在身边。他俩都很勤奋,长大也很快。有了助手,李时珍便决定进行一次采访远游。
庞宪正想研究南方的曼陀罗花,所以极力怂恿老师远游。李时珍将此事告诉妻子,妻子说:“你离家远游,爬山涉水,露宿风餐,太叫人挂心了!
'本草'就得这样来写,路就得这样来走,哪怕经风冒雨,哪怕山高水险,哪怕道路崎岖。不这样就不能取得成果啊!”他劝说着妻子。
李时珍妻子再三嘱咐庞宪:路上要多多照顾师傅。庞宪连连点头。
在林荫古道上,叮当铃声由远而近。李时珍神态飘逸地骑在小驴上欣赏着山花峦影,胸怀为之开阔。他望着空中自由的飞鸟,脱口唱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傅,你看!”李时珍顺指望去,一棵苍松高得直凌上苍,树皮干裂。他跳下小驴飞跑过去,看了又看,对庞宪说:“从这里往下挖!
庞宪抽出小锄就掘。掘着掘着,忽然惊叫起来:“茯苓!接着又 道:“书上说过,千年松脂化茯苓,果然是真的。”李时珍看了却说:“可惜是人植的,不是天然的。也好,我正想了解一下茯苓的种法哩!
李时珍找家客店住下,就外出找到种茯苓的老人:“老丈,今年茯苓收成可好啊?”老人一听吃了一惊,有所顾忌地说:“早就不种了,你问这个干什么?”这是怎么一回事?李时珍甚感纳闷。
李时珍回到客店,一打听才知道,皇帝官僚们为了延年益寿都吃茯苓,每年不断派人到这里强取,弄得人心惶惶,所以百姓都不外传。后来,当茯苓老人听说李时珍是个医生,才把种茯苓的方法告诉他。
李时珍上山,遇到一群药农在采石斛,李时珍要买一些带回去,药农说什么也不肯要钱。为了报答药农,李时珍邀请他们一同下山去店里饮酒。
大家谈笑风声,异常愉快。席间李时珍还不失时机地与各位药农交流一些草药知识。庞宪提起曼陀罗花,可是没人知道。
有位药农道:“要找龙宫宝,先找王百晓。曼陀罗花是什么,找他一问便知。”吃罢饭,大家便一起来到王百晓老人家里。
王百晓老人可是个药农仙翁哩。他却不知什么叫曼陀罗花。李时珍把花的形状给他看,他才恍然大悟道:“噢!原来是这个呀,这叫风茄儿,这里多得很······”
百晓翁领他们到后山,在莽丛中找到这花。百晓老人说:“这花有 毒,但不知它能治何病?”李时珍说:“就是古人常用的麻药。听说三国华佗就用此花麻醉开刀。”庞宪听了不胜惊喜,牢记在心。
李时珍不但留心药物,还注意收集民间良方。人们知道他要编书,都来倾心相助。后来,他把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都写进《本草纲目》里去了。
一道道高山走过去了,一片片莽野迈过来了。收集,记录,再收集,再记录。脑子里充实了,本子上记满了。一部新“本草”就要诞生了。
他满载着从民间智慧的海洋里获得的丰硕成果,继续向前进行采访。
走着走着,到了湖广境。前面就是武当山。只见高峰伟峻,云雾缥缈,林茂草盛,药材必多。李时珍兴奋极了。
他们盘道而上,走到半山天就黑下来了。师徒俩就在荒庙落宿。晚上月色惨淡,沙沙的风声里挟着乌啼狼嗥,气氛恐怖。庞宪不敢入睡,怀揣大棒警惕地守卫在熟睡的师傅身旁。
第二天,他们在山上认识了几位猎人,猎人请他们吃了一顿难得的虎肉,并说:“虎的气力全在前足,虎骨作药胫骨最好..·.··”李时珍对庞宪 说:“这些古书里哪会有?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05155ca11bc5475e9c84ef0ba0c140f7~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WIkui_h-aMh-WwlueahOeDn-S6kQ==.image?x-expires=2011222074&x-signature=iTUZcYJAMW0VLXnox76E2zkr3UU%3D

猎人们还为他们讲了许多山禽、野兽方面的知识,像这样的新鲜理论古书里也不会有。李时珍兴致勃勃地对此都作了详细的记录。
尽管他们早就听说武当山上紫霄宫里的老道凶恶,不许人们动“真武爷”的一草一木,但是,救死扶伤、重修“本草”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毅然决然地登上山去。
李时珍见满山奇花异草,兴奋得如痴似狂。他们渴饮山泉,饥餐野果,渐渐地走进深山。
遇到奇花异草和名贵药材,不论是悬在险峰还是挂在峭壁,或是生在深谷,他们都要把它采到。盛药的布袋渐渐满起来了。
他们在深谷里发现了一颗九仙子,便下去掘采。谁知上得坡来,药袋却不见了。正寻找间,忽然冒出个老道来:“呔!哪里来的蠢物,竟敢来登真武爷的山!跟我见师傅去!
这些神鬼道士的恶行李时珍早有耳闻,见他来势汹汹,李时珍拿定主意:要同他们进行一番坚决斗争。
紫霄官前,一群道士将他们团团围住:“干什么的?真武爷的山你们也敢动!”李时珍对着恶道毫不让步:“我们是医生,上山采药而已。快把药袋还给我们!
一个小道士在旁边挑唆道:“方丈,真武爷的山可不能随着他们的性子来,上面怪罪下来谁能担当得起?”气氛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科学真理与鬼神邪说在这里接火了!你们在这里等什么?还不快给我动手!打!”为首的道士恶狠狠地嚷道。
“哪个敢动?楚王府里的人你们也敢碰!不想要命了么?”小庞宪这声喊一下子把道士们震住了。
小庞宪见道士们那副模样,鄙夷地往地上唾了一口,转身对李时珍道:“师傅,我们回楚王府。”二人拿起药袋,从容下山。道士们无可奈何。
他们离开武当山,沿着襄河往南走。“这些天收获不少,经历也不少啊!”两人感慨万分。庞宪说:“神鬼老道不愿意的,我们偏要干!我们不回去,再向江南走一趟。”李时珍同意了。
他们听说南京药王庙在举行三皇会,各地药商都会集在那里,很是高兴,租条小船去往南京。
南京药王庙锣鼓喧天,店铺林立,药摊一个挨着一个,各种名贵药材应有尽有:山西麦冬,广南砂仁,河南枳壳······数不胜数。李时珍一面看一面考问学生,庞宪都对答如流。
李时珍在这里认识和收集到许多新药材,增加了不少药理知识。他袋里装得饱饱的,本上记得满满的,只待回去仔细研究,以便充实入新本草中。
因为新“本草”里的药物有地域的区别,李时珍在南京一带专门查访了江南的地方药产,以备在“本草纲目”里加以应用。
远游结束了。李时珍满载着丰硕的成果返回蕲州。他和庞宪站在北去的大船上,乘风破浪,心情舒畅。
李时珍回到家里,整理药材标本和资料,立即投入到《本草纲目》的写作中去。
有多少个夜晚雄鸡报晓,他还没有睡;有多少个寒暑他不知什么叫劳累。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尽快完成《本草纲目》。
“本草”书稿在一天天增高。这是群众的智慧,这是心血的结晶。李时珍看着自己的成就,笑得何等甜蜜。
一五七八年,《本草纲目》终于完成了。庞宪告诉师傅:“全书 五十二卷,一百九十万字,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单方。”妻子听了,怜惜地靠近他说:“生建方那年你就在忙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二十七年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42fdd20a93214886b34ffe27e1af3080~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WIkui_h-aMh-WwlueahOeDn-S6kQ==.image?x-expires=2011222074&x-signature=KvhNOMec3iVQE6b2o5voByxnX0Q%3D

李时珍也感慨万端,他说:“后世多少人要使用它啊,二十七年是值得的!”庞宪说:“我们应早日把它刻印成书,使其广为流传。”
因为此书有反对炼丹崇神和批驳邪说的内容,尽管李时珍亲自到黄州、武昌、南京等地联系刻书,书坊老板却怕招惹是非,不愿接受。刻书的事就长期搁置起来了。
这以后的几年间,人们时常看见他拿着一卷纸向附近的山里走去。了解他的人说:“又是去打听什么药材去了。”他一直在为充实他的书忙碌着。
李时珍七十多岁那年,南京传来消息:有人愿出版《本草纲目》了。他从床上坐起来,取过书稿又全部校对了一遍,对庞宪说:“梫木、山矾、蘘荷到底是什么呢?留待后人去回答吧。
他让儿子李建方打开窗子,望着家乡的青山秀水和种田打渔狩猎的劳动人民,想到写书的全部过程,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怅惘和感慨。
公元一五九三年,南京又传来消息,《本草纲目》刻印成功了。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病重卧床的李时珍欢喜异常。
在他将要去世的时候,乡邻们都来看望他,含着眼泪站在他的身旁。他的脸上却挂着平静的微笑,似乎在向大家述说着他无悔的一生。
李时珍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六岁。消息传开,人们无不感到万分悲痛。大家深切地怀念这位把一生献给我国医药事业的伟大的科学家。
一五九六年,《本草纲目》在南京首次出版。它系统地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对祖国和世界的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李时珍的一生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物故事: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