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鬼”故事,你可听得还不够多哦
斯皮尔伯格在《人工智能》里设计了这样一个桥段。人类毁灭于一场大洪水,之后又过了数千年,外星的智慧生物来到地球,从冰封的纽约中央公园挖出电影主角——那个AI小男孩。小男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他的芯片里储存着休眠之前与人类交往的片段,这段珍贵的记忆,被视作解码人类文明的钥匙。斯皮尔伯格是个天才,也是个顽童,面对镜头他很少故作严肃地板起脸,总是眼睛里闪烁着快乐或狡黠的光,亮晶晶的。尽管这部《人工智能》不是他作品中口碑最好或票房最高的,却一直是我个人的心头好。每每重看这一段,我都觉得这几乎是用科幻外衣包装了一个忧伤的“鬼故事”:把宇宙的时间轴拉长再拉长,人类文明终归沧海一粟,从另一维度的视角看过去,如同幽灵投下的鬼影。
图片来源:斯皮尔伯格《人工智能》
如果说人工智能是信息化时代的幽灵,等待另一种文明的召回。那么就在当下,就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甚至就在你我居住的街区附近,也存在着另一种幽灵——它属于曾经无比辉煌的工业文明,因为不远不近的年代,还不足以拉开适度的审美距离,往往被抛掷在历史的河边,大多数颓败着,荒芜着,只有零星少数能召唤回昔日生机。它们的前世今生都有着共同的名字:工业遗产,艺术或者创意园区。
除了名声在外的北京798艺术区(原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由原上海南市发电厂扩建),其实城市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所在。改造者为它掸去尘埃,注入新的灵魂,如同凿开古井的封层,让清冽的泉水重新接触空气和阳光。
图片来源:798艺术区官网
上海1933老场坊:
昔日屠宰场,今日网红地
图片来源:1933老场坊微博
说起1933老场坊,上海的文艺青年即便没有去过,也大概都有所耳闻。
这里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旧址,营造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请了英国建筑设计师设计图纸,全部采用进口的混凝土材料,史料记载仅建材与设备就花费白银330多万。1933外部垂直利落的线条,是仿古罗马公共建筑的平面矩形设计,而内部椭圆形天井构成的中空空间,由蜿蜒曲折的弧形楼梯和连廊走道贯穿。当时生产流程和工艺已与国际接轨,实行人畜分离制度。便于动物行走的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道面粗糙不平,配合有分流作用的廊桥,使得整个生产工艺井然有序。而因为功能分区不同,每一层的设计也都各不相同,昔日的宰牛场,今天看来倒像弥诺陶洛斯的迷宫。
除此之外,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据说是暗合中国 “天圆地方”的风水理念,但同时让它的“颜值”非常经典耐打,即使一个世纪快过去了,在少即是多的审美框架内,依旧不显逊色。
图片来源:1933老场坊微博
2008年,经过改造的1933老场坊开始对外开放,如今它已经集创意产业园、咖啡文旅集合地、艺术展览和话剧演出地、网红拍照地多功能于一身。背负宰牲场的前世,很多网友戏称这里鬼气森森,大夏天走在里面也觉得后背有凉风,还有人热衷于利用它的侘寂风荒凉感拍摄暗黑风格写真。
要说果真如此“邪门”,倒也不尽然。鬼故事嘛,一半是自己吓唬自己,一半是自己想吓唬自己。但要说寻觅工业时代的幽灵,还有什么比它更合适的所在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