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
本故事纯属虚构。《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鼎,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化的代表,是传国之重器、权利之象征。
传说大禹曾划分九州,并收九州之金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九州山河,山河之上,刻画其间神明及妖魔鬼怪,并注其真名。拥有鼎者,可号令相对应的山精水怪及诸天神魔为己用。
自从禹铸九鼎,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鼎在,则国兴,鼎迁,则国亡。
九鼎虽有无穷伟力,但是光有九鼎也是不足以牧天下之民,需有圣人执之,以众生之力御之,方可教化天下,以御万民。夏桀暴虐,商汤代之;纣王无道,武周伐之。这几个朝代兴替,九鼎都没有起到延续国祚的作用,都是因为君王无道,天下群起而攻之,即便有九鼎这等法宝也无法将叛乱全部平定,义军此起彼伏,铺天盖地,九鼎根本不够用,最终导致天下灭亡。
西周朝末年,朝纲败坏,周幽王宠爱美人褒姒,为逗美人一笑,搞了一出烽火戏诸侯,国内版狼来了,最终外族真的入侵而诸侯大军没有及时勤王,导致城破身亡,西周至宝九鼎也因此四散遗失,王朝根基也自此松动。
话归正传,九鼎中两个宝鼎分别被西方及北方蛮族带走,周王室保留三个宝鼎,剩余四个宝鼎或被诸侯获得,或遗失民间,周王室坐拥三座宝鼎,仍能制霸中原大部分区域,因此东周仍存续了很长时间。
东周末年,诸侯并起,周王室统治不稳。为稳固统治,笼络诸侯之心,且为了引起诸侯之间的争端,好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将一个宝鼎送给了忠于王室的宋国,想要依靠宋国来打击其他诸侯国。果然,宋襄公利用此宝鼎,成为继齐国、晋国之后成功成为春秋霸主。
齐国、晋国在西周灭亡时各得一鼎,晋文公重耳在逃亡时在民间又得一鼎,凭借此鼎得以归国继承大统,晋国得两鼎也使得在春秋时得以长久称霸。宋襄公得一鼎后也得以称霸。
但是,宋襄公在与楚国争霸时,宋襄公固守“仁义”,不肯趁楚军半渡击之,最终战败,周王室算盘落空,宋国没落,宝鼎也归于楚国,最终让楚国成功称霸。这也告诉世人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应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当时,最后一个宝鼎在蜀地,秦王听说后想要得到,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涧十分险峻,军队没有路可以通往蜀国。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许多贵重的东西放在牛的后面,号称为“牛粪”。用来送给蜀国。蜀国国君贪图宝物,就劈开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个大力士用来迎接石牛。秦王率领军队紧随其后,偷袭得手,最终灭了蜀国,得到了蜀国的宝鼎,从而成就春秋霸业,得到了最后逐鹿中原的入场券。这个事件也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做“贪小失大”,告诫我们不能因为贪图小的利益而不顾长远得失。
楚国称霸后,楚王率军路过东周都城洛阳时,在城下问周天子:“你的鼎有多大,多重?”这也便是问鼎中原这一典故的由来。
春秋末期,周王朝彻底覆灭,王室的两个鼎一个被晋国得到,一个在秦楚齐三国争夺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被燕国趁机悄悄偷走,这也让燕国地位从此巩固。
晋国此时独得三鼎,本是统一天下的第一顺位候选人,奈何天有不测风云,地有导演使坏,晋王室反而从巅峰没落,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三家各得一鼎,天下便进入了战国七雄的时代。
战国时,七国各有一鼎,本是势均力敌。但是秦国变法强盛,从西方蛮族那里夺回了周王室遗失的一个鼎,从此拥有两鼎,自此更加强大,打得周边的楚魏韩那是惨不忍睹。当是时,赵国也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军队,使得骑兵开始取代战车兵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央。赵国强盛后,也从北方蛮族那里夺回宝鼎,从此九鼎重聚中原,大战一触即发。
历史的舞台来到了长平,最强的秦赵两国会战于此,奠定战国最终走势的一站拉开了序幕。秦国派出的是大将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话说战国有起翦颇牧四大名将,白起与王翦皆属秦国,廉颇和李牧则是赵国名将,从此也可看出秦国和赵国战力独步天下。赵国最开始派出的是与之齐名的廉颇,但首战失利后,为扭转局势,赵国启用了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此子熟读兵书,每与人辩,未尝一败,号称嘴强王者,这也让赵国对其期待颇高。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赵括生动地向大家演绎了什么叫嘴强王者,什么叫纸上谈兵,最终赵国三十万大军全军覆没,随军出阵的一个宝鼎也被秦国所夺。赵国在此战之后由盛转衰,开始没落,而秦国则九鼎得其三,从此开始了一统天下的步伐。
秦国先灭韩国,再灭赵国,紧接着便是魏国、楚国、燕国,最后是齐国。齐国灭亡后,秦国彻底独得九鼎,统一天下。秦始皇持九鼎于泰山封禅,开启了历史新的篇章。
自此,我国也由奴隶制走向了封建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