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日记: 鬼节想起烧纸的故事
本文作者“戰廣”,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到了农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这个叫法比较文雅。乡下的老人们大多把这天叫鬼节,一辈传一辈的,我也叫七月十五为鬼节。 要说中国真是死人为大,四大宽容也包括:人都死了。 清明(上坟)、七月十五(烧纸)、十月十五(送寒衣)、过年(祭祖)都有烧纸钱的习惯。东北人一般过清明和鬼节。 我自打小时候就随父母离开了老家,从新家回老家一趟麻烦不说,车票钱也不少花。我爷爷奶奶去世的早(奶奶在我没出世就没了,爷爷在我没记事儿时也没了),我爸也算是孝子贤孙,早些年到了清明和鬼节会买好一大摞黄黄裱纸、纸钱、元宝,在画着也许是玉皇大帝或者是阎罗王黄色的奉单上,歪歪扭扭又仔仔细细的写故考:某某人正名下收用,故妣:某某某人正名下收用。(我妈有时候也会让我爸带出一份给我姥姥烧过去,随便提一下我姥姥在我妈十四岁的时候就没了。)我爸带着一包香,一瓶白酒,几个果子或者馒头,出去找个十字路口,在地上画一个不封闭的圆(留个口),然后把带来的纸钱烧了,香点上,倒上几杯酒,把水果、馒头摆放好,最后还会朝着老家的方向磕几个响头。也许是告知他们,他还没有忘记阴阳相隔的父母。也有可能求他们保佑我们漂泊在外的人能够平安富贵吧。 我在六七岁的时候,我爸带我完成了上述的“礼节”,磕完头在回家的路上,告诉我他的根就在那里,老了、没了就要回去,埋在他父母的脚下。我一知半解的记下了。这是我童年里最有仪式感的记忆。但是,这种孝子贤孙的行为,并没有得到自始至终的贯彻。 人生有时候很吊诡,你所求的你未必能得到。我父亲在他43岁那年突发脑出血半身不遂,除了能生活能自理以外,丧失了劳动能力和语言能力。性情也变得越发暴躁,对死亡和黑天有着莫大的恐惧感。 人在生命面前会迷信神鬼和命运。我父亲觉得他愧对自己的父母,因为很多年(十几年)没回老家上坟,而且爷爷奶奶留给他的老房子、老院子也年久失修,成了断壁残垣。 我父亲有一次和我表达,意思说他梦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他害怕他的父母来接引他去团聚。正好那几天就要到了鬼节。我父亲让我去给我的爷爷奶奶烧纸。我接下了这活儿,买了一大包黄裱纸和一包香,在我父亲面前写下了我爷爷奶奶的大名,天黑了跑到一个十字路口,画了一个规规矩矩不封闭的圆圈,点了三炷香烧了纸。纸烧起来被风一吹,蓝色的烟把我呛哭了,我也恭恭敬敬的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就当为我父亲还愿、续命吧。 我离开故乡老家也有二十多年,我对那里全然没有记忆。但是还有亲戚买那边,有一年大学寒假我得了助学金,学生买票还是半价,我决定回去看看,我也想看看所谓的祖坟,将来归藏的地方。 那片土地是东北少有的黄土地,倘若不与人交流,你会有去陕北的错觉。土地贫瘠荒凉,天空异常的蓝就像蓝宝石。 在那里,乡里乡亲打听我的父亲、母亲。我得到了最好的招待,东家叫,西家请。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用在那个情景最不为过。黄色透明的粮食酒,真的凛冽。栗色浑浊的猪血肠,真的浓香。白色厚实的大馒头,真的松软。 我说我想上坟烧纸,烧完纸就走。老家的亲戚,带着我来到了南沟湾子,给我介绍一个个低矮坟头的主人,并示意我要问好。 我爷爷奶奶合葬在一起,他们的坟头上长了一颗小树(也有2米多高,男人手臂粗细)我家亲大爷给他们立碑(那是全村为数不多有碑的坟头)。 老家的亲戚告诉我,坟头长树是好事,有兴旺发达之意……。我没有细听,跪在爷爷奶奶的坟前,把纸烧了,冬天山上的风又冷又大,我烧纸烤着手,风一吹,烟又进到我的眼睛里,我又流泪了。 晚上我在回家的火车上,告诉了我爸我妈,我爸也哭了。
https://p5.toutiaoimg.com/large/3151000cb6633dadc7f0
后附:我写过的一首仿宋《蝶恋花》 蝶恋花 中元夜行十字路,点点冥烟,河畔灯东付。月白跫声泣不住,一转瞬阴阳两处。 目连相看笑自语。日行孝悌,何必兰盆哭。黄裱灰飞锡融尽,人回家歆礼尚余。
(全文完)
本文作者“戰廣”,现居北京,目前已发表了47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戰廣”关注Ta。
页:
[1]